錦衣衛的總部就位於承天門外,東側是右軍都督府,西側是府軍前衛營,北面是通政司,南面是旗手衛。
承天門外的整個一大片區域,這是大明的真正中樞之地,以承天門為中線,東側文,西側武,區域分明。
這裡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隨意遊逛的地方,朱瞻基的太孫儀仗並沒有吸引太多關注的目光。
但是在背地裡,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秘密關注著朱瞻基一舉一動。
太子還未親政,太孫反倒先掌權了,這讓今天的詹世府裡面,氣氛顯得格外低沉。
而五軍都督府的五座衙門,卻是一片沸騰,他們相互之間資訊來往不斷,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件事。
朱棣很聰明,他並沒有把這件事直接拿到朝堂上來決定。他只是讓兵部尚書方賓幫著朱瞻基,想要把這件事弄成既定事實。
而且,別人還找不到他的錯,因為這件事的確是兵部負責的。
從朱元璋時代開始,去了丞相之職,成立中書。但是吏部事務和兵部事務中書卻無權插手,直接歸皇帝決策。
唯有人事權和軍隊,朱元璋是一定要抓在自己手裡的。
到了朱棣時期,這套管理方案依舊照搬,人事權和軍權依舊只能皇帝親自負責。
文官無權反對,武將無地反對。弄出成績了是朱瞻基的,弄成爛攤子,後面還有朱棣幫著擦屁股。
可以說,朱棣給朱瞻基創造的條件,絕對是好的沒話說。
雖然這是一次考驗,但是朱高熾三兄弟,卻也從來沒有這麼好的機會過。
錦衣衛偏殿內,以朱瞻基為首,他的左側坐著方賓,下手是姚振邦,而他們的對面,則是坐著身為東道主的紀綱。
在他們四個人面前的長桌上,擺滿了從通政司和錦衣衛找出來的各種資料,囊括了大明水師幾乎所有中層官員的經歷。
這些資料,必須朱瞻基親自閱覽。如果他這個海軍司令連自己的下屬都不熟悉的話,又憑什麼能讓眾將聽令呢?
朱元璋和朱棣都知道人事權和軍權一定要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從不假手於人,他當然也知道這一點。
當然,更重要的不是這個,因為人員的熟悉可以慢慢來。為新成立的海軍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管理體系,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朱棣對他的考驗所在。
軍隊管理,一怕政令不通,二怕政令不一,這個是管理的基礎。
至於練兵,馭將,那就只是手段而已,還排不到前面來。
紀綱和姚振邦能做的,只是幫朱瞻基瞭解情況,每個區域的將領是誰,有什麼背景,為人是什麼性格,還有作戰風格以及能力。
在海軍事務上,他們根本幫不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