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思義陸陸續續接手了幾件涉及親子鑑定的案件,他發現近年來涉及親子鑑定的各類民事糾紛案件有增加的跡象。這一類案件的處理,除了要準確地適用法律法規,還要關注倫理、道德、人性,以及科技進步方面的問題。
東方思義自從接手審理汪自民的這起訴訟案件後,便有意地瀏覽瞭解和掌握了一些涉及親子鑑定方面的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類似的案例的裁判情況。這方面的案例可謂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連他這個應當是見慣不怪的法官,有時也莫名地嘆息,真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親子鑑定並不是一個現代才有的問題,自從人類有了婚姻家庭制度,與之相伴生的一系列問題中,親子關係往往便成為一個家族聚焦的問題,也是一個讓人很難繞過去的問題,因為它不僅涉及血緣關係和家族利益,還涉及親情與夫妻感情等等各方面的問題,常常會使深陷其上的當事人難以解脫。
原始的親子鑑定方法,由於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外貌對比,這是最直觀的辦法。由於遺傳的原因,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間的長相、膚色等一般都會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透過外貌長相的對比來確定親子關係,是科技手段落後時代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可以說更多的是對於親子關係的一種猜測,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二是滴骨驗親。滴骨驗親法就是將生者的血液滴在死人的骨骸上,若血液能滲透入骨則斷定生者與死者有血緣關係,否則就沒有。三國時期的吳國人謝承所撰的《會稽先賢傳》,就記載有以弟血滴兄骨骸之上認領長兄屍骨的事例。(《南史·豫章王綜傳》也記載有以子之血滴於父骨之上驗親的事例。宋代著名的法醫學家宋慈將滴骨驗親法收入《洗冤集錄》中,開創了用血型鑑別血緣關係的先河。從現代的觀點來看,這種方法是並不可靠的,也是不科學的,三是滴血驗親。滴血驗親法又稱之為合血驗親法,就是將小孩的血與大人的血液放在一起,如果能融在一起,就是父母親生的,否則就不是親生的。這種方法曾在中國宋代的法醫著作裡記載過,但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實踐證明親子關係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非親子關係的血卻有可能融合。
現代的親子鑑定是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充分利用了醫學、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理論和技術,從子代和親代的形態構造或生理機能方面的相似特點,分析遺傳特徵,從而判斷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不是親生關係的科學方法。
主要也有三種。第一種是血型測試。血型測試進行親子鑑定就是透過對血型的檢驗比對來確認親子關係。依據19世紀末被確認的孟德爾遺傳定律,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血型是按照遺傳基因傳給下一代的,一定血型的父母所生子女也具有相應的血型,這為血型鑑定親子關係奠定了基礎。檢驗的血型系統越多,其準確性就越高,如果血型檢驗的結果表明無遺傳關係,可作出否定親子關係的結論,但結果即使存在遺傳關係,也不能完全地確定為親子關係,所以,它的準確性是值得懷疑的。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又發現可以用白細胞的抗原來進行親子鑑定,準確性可達80%。再結合血型檢驗,才可以達到較高的準確程度。
第二種是染色體多型性鑑定。20世紀80年代,醫學家們開創了使用染色體多型性鑑定親子關係的技術,染色體多型性又稱異態性,是指正常人群中常見的各種染色體形態的微小變異,這種多型性是可以遺傳的。這項技術就是利用其形態來鑑定親子關係,這要靠技術人員的主觀判斷,其準確率自然也不盡如人意。
第三種便是現在已普遍採用的DNA鑑定。鑑定親子關係目前用得最多的就是DNA分型鑑定。人的血液、毛髮、唾液、口腔細胞等都可以用於親子鑑定,這種方法十分方便。每個人都有23對(46條)染色體,同一對染色體同一位置上的一對基因稱為等位基因,一般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如果檢測到某個DNA位點的等位基因,一個與母親相同,另一個就應與父親相同,否則自然就存在疑問了。利用DNA進行親子鑑定,只要做十幾至幾十個DNA位點檢測,如果全部一樣,就可以確定親子關係,如果有3個以上的位點不同,則可排除親子關係,有一兩個位點不同,則應考慮基因突變的可能,需要加做一些位點的檢測進行辨別。醫學實踐證明,DNA親子鑑定,否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幾近100%,肯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可達到99.99%。
DNA親子鑑定的推廣運用,為人們在茫茫人海中找尋親人提供了一盞明燈。為幫助走失、被拐、被遺棄兒童尋找親人,幫助因各種原因流浪、乞討、賣藝兒童迴歸正常的生活,幫助失散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認親,便於受害家庭認領被拐賣的兒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些公益團體為此積極尋求鑑定機構提供親子鑑定方面的幫助,幫助很多家庭找回了魂牽夢繞的骨肉親人。還有就是在因醫院產房育嬰室錯誤調換了新生兒,導致骨肉分離後引發的相關案件提供了判決的最有力證據。
任何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必然地作用和伴隨著人類倫理道德的變化,親子鑑定猶如一把利刃,戳穿了一層層用溫情或謊言掩蓋的悲劇事件。
那一次,東方思義在參加高中同學聚會時,和餘梅聊起了親子鑑定的話題。餘梅說起自己從業多年的親子鑑定經歷時坦言,在親子鑑定過程中,受傷害最大的不是那些故事的主角,那些因各種原因導致悲劇的男男女女,而是這些悲劇的結果,那些因父母一時的錯誤選擇,再也無法迴避自己出身的無辜的孩子,他們或許一生都生活在一種無法抹去的心理陰影之中。
餘梅曾親眼目睹了成百上千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作為一個見證者,她只能無奈地面對這一切。餘梅平靜地說:“作為一個職業鑑定師,自己只能尊重事實,尊重科學。你不能有其他的選擇,即使面對那些因此而發生的悲劇,也只能冷眼旁觀,因為那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我的責任只是幫助需要事實的人找到確定的事實,並證明這個事實,其他的問題就不是我所能關心的了。”
餘梅在和東方思義聊完了親子鑑定發展的過程後,內心充滿感慨地說:“你知道嗎?當你親眼目睹一場家庭悲劇,因為一個親子鑑定的結果,在你面前必然地發生時,你會對人性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受。我最忘不了的是剛入行那年發生的一件事。”
正是春末夏初的時節,那一天,天氣非常晴和,一對年輕的夫妻按照和她的約定,在週末的時候一同帶著孩子來做鑑定。他們並沒有說明為什麼要做這個鑑定,她當然也無須知道是什麼原因。不過,既然他們選擇這樣一個鑑定,也說明他們之間實際上已經遇到了難以擺脫的感情問題了。
這對夫妻衣著時尚光鮮,談吐也不俗,從外表上來看,應當都有著體面的職業。這可能也是他們選擇親子鑑定的一個原因,因為他們都是屬於理性的人群,即使心存芥蒂也不願意輕易地撕破臉面,他們都需要一個確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