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書友和作者的支援,老雁感激中······)
杜黃裳坐在團凳上答道:
“老臣以為,我軍新勝,士氣正旺,正應當趁熱打鐵。”
不過他的意思顯然不是進兵那麼簡單,李誦哈哈笑道:
“杜相現在說話也會繞彎子了,不就是賞賜嗎?朕三四十萬緡都快花出去了,還怕再花嗎?”
杜黃裳順手送出一記馬屁,笑道:
“陛下聖明。”
李誦道:
“賞是要賞,不過也不能由著他們要,要不然打一次勝仗賞一次,他們還不得變著法地多打幾次勝仗,看來上次劉澭挺管用的,這次也要想個辦法速戰速決。”
杜黃裳道:
“是。”
李誦今天心情好,說著說著就和杜黃裳拉起了家常,結果又談到了韋執誼身上,杜黃裳道:
“那個不成器的現在倒還上進,這幾日常去拜會李大人。”
韋執誼好歹四十幾歲人了,杜黃裳還不成器的稱呼,李誦不覺微微一笑。李大人就是李巽,李巽現在已經正式接替杜佑出任鹽鐵轉運使,正月裡杜佑請辭轉運使獲准,李巽就順理成章的做了上去。不過韋執誼拜訪李巽倒不是為了學習理財,而是瞭解湖南民情。李巽十幾年前曾經任職湖南,正月十六日,任命李巽擔任轉運使的同時,任命韋執誼為湖南觀察使。
如同年前傳言的一樣,新年以後,在朝廷用兵西川的同時,內部的人事開始了調整,除了韋執誼出官湖南外,前宰相,刑部尚書高郢外放潼關防禦使,兵部尚書王紹出任洛陽尹,兵部尚書由陸贄接任,御史中丞衛次公出任陝虢觀察使,李庸出任御史中丞。
如此多的中央大吏出官地方,而且都是重要的地方,不能不引發朝堂內外,街頭巷尾許多評論家們的猜想,不過這種猜想是不能在明面上講的。地方雖然重要,但是畢竟不如中央風光,某某失寵,某某得寵的小道訊息不脛而走。當然看得明白的也有很多人,比如《春明外史》的一干人,但是《春明外史》畢竟不像後世報紙那麼敏感,發表大篇社論,只是簡單的在報紙上通報了一下。
這次中央高官出鎮地方自然是有意圖的,李誦在紫宸殿召見王紹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卿此去東都,務必好生經營,安撫民生,修葺城池戰具,訓練士卒。洛陽四戰之地,淮西,汴宋,徐州、淄青、魏博、昭義、成德、荊南、山南東道等更要時刻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