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算是劉封的試行,日後劉封必然是不會照抄東漢體制了。
事實證明,明清的體制要遠遠勝過東漢,且比東漢體制穩定的多。明朝也有許多幼年皇帝,留學生登基時才九歲,但明朝的朝局卻不會因為這些幼年皇帝而發生動盪。
相比起東漢的權力鬥爭,明朝的政局無疑要溫潤的多,哪怕皇帝成年之後,也往往比較容易的拿回大權,而不是像東漢這樣每次都得政變,幹刀尖舔血的活計。
幕府建立之後,並非所有部門都全功率運作的,諸如衛生部、審計部、公安部等部門,投入的資源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很少,主要是供給他們人員俸祿、筆墨開銷等物資,以供他們嘗試構建組織架構,規章制度以及日後的行政方法。
這些制度化的東西必須要先敲定下來,日後想要擴張落實時,只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資就行了。
左將軍幕府已成,但還有揚州牧州府需要招募名士充任。
按照一貫以來的習俗,州牧府中的四大吏——別駕、治中、長史、功曹,自然是要招募本地的名士來擔任的。
經過一番思考,劉封最終做出決定,徵辟會稽餘姚人虞翻為別駕從事,吳郡吳縣人顧雍為治中從事,丹陽郡故鄣人朱治為長史,豫章南昌人劉壹為功曹。
虞翻、顧雍、朱治,包括楊弘,都是各自郡國中的名士,這個名單不但囊括了會稽、吳郡、丹陽和豫章四大揚州郡國,還江東各郡名士各取一人,可謂是面面俱到。
其中,虞翻是會稽郡中親劉封士族的代表人物,不但本人才能卓絕,剛猛濟事,而且還文武雙全,乃是江東之寶。
顧雍則是吳中四大姓之首顧家掌門人,且吳中四大姓彼此聯姻結好,同氣連聲,顧雍在吳郡乃至江東名聲極大,納其為治中,也可安定吳郡人心。
朱治為孫堅所舉孝廉,本身就是丹陽土著,又在孫堅麾下屢立戰功,得封中郎將,多次擔任千石官職。他不僅僅是代表了丹陽郡士民,同時也是孫策降軍的代表,既可安撫丹陽郡人,又能穩定孫策以及孫家降兵之心。
最後一個豫章劉壹,卻是有些冷門,其人在歷史上聲名不顯。
劉壹是豫章本地土著豪門,乃是代理豫章太守華歆所徵辟的功曹。
在三國志中,劉壹只留下了一段話。
那就是《三國志注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中所記述的:孫策在椒丘,遣虞翻說歆。翻既去,歆請功曹劉壹入議。壹勸歆住城,遣檄迎軍。歆曰:“吾雖劉刺史所置,上用,猶是剖符吏也。今從卿計,恐死有餘責矣。”壹曰:“王景興既漢朝所用,且爾時會稽人眾盛強,猶見原恕,明府何慮?”於是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齎迎。策便進軍,與歆相見,待以上賓,接以朋友之禮。
劉壹在這個時空也一如既往的勸說華歆向周瑜投降,為華歆所採納。
因此,周瑜所報的功勞之中,劉壹排名僅次於華歆,位列第二。
劉封細思之後,決定選擇劉壹擔任功曹,一來其人在華歆麾下就出任過功曹,華歆用人能力還是頗強的。
劉壹即便不是什麼特別出色的人才,但他的見識才學,品行道德應該足以勝任這一職務。
如此一來,劉封所徵辟之人完美的覆蓋了整個揚州和主流派系,除了劉壹差點意思外,其他三人俱是郡國上上之才,大可委以重任。
如此一來,江東便足以安定,而江北因為大旱的緣故,民心所向,士豪歸附,比起江東來還要可靠忠誠。
至此,整個揚州只剩下了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山越。
這近半年來,劉封軍在整個江東鎮壓不服,清剿山越,進展很是順利,幾乎沒有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