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之下,郗慮以調停誤會為堂皇理由,踏入了劉封的堂上。
他本就明白這必然會是一場艱難的斡旋,卻未曾料到,迎接他的竟然直接就是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
劉封見郗慮前來,心中並無多少友善之意,只是照顧朝廷和曹操的顏面。而此時,諸葛亮、龐統、陸遜三位智謀超群之士,宛如三把利刃,輪流開口。
他們的言辭犀利,從劉表早年違逆朝廷的種種行徑說起。
劉表勾連西涼叛逆,妄圖藉助西涼的勢力擴充自己的地盤,這一行為無疑是對朝廷權威的公然挑釁;此後又與袁紹結盟,而袁紹當時可是天下聞名的反賊,要不是劉封和曹操西進迎奉天子,迴歸雒中之後,帶上了他一起封賞洗白,袁紹說不定到現在都得揹著反賊的名頭。
劉表與之結盟,其意圖和難處暫且不提,想要洗白卻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以上這些,劉表還挑撥蜀地叛亂,南面又同交州刺史張津連年交戰。去歲更是直接干涉揚州內政,收容袁術叛將劉勳,壯大自己的勢力,全然不顧朝廷的顏面和法度。
去年年末,劉表橫徵暴斂,逼反張羨,導致荊州內部局勢動盪不安。
雖說劉封自身也並非毫無瑕疵,在這亂世之中,為求生存與發展,也採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但與劉表相比,竟顯得忠良可鑑。
劉封坐視麾下的左膀右臂們毫不客氣地將這些對劉表的控訴一一丟擲,郗慮只能默默聽著,將這些話照單全收,卻並不做任何回應。
對郗慮而言,他身負的使命是說服劉封接受調停,而非評判是非對錯、主持公道。
此刻的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把劉封的話完整地轉達給大將軍曹操和天子,至於後續如何處置,那便不是他能決定的了。
就在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之時,劉封突然抬起手,止住了眾人的發言,目光如炬地看向堂中的郗慮,緩緩開口道:“尊使既然是代表朝廷而來,那就說說朝廷的想法吧。”
郗慮心中猛地一驚,他沒想到劉封會如此直接地詢問。沉默了片刻,他定了定神,開口回道:“朝廷希望左將軍能夠交還襄南各郡縣邑,各還本州。”
此言一出,彷彿石破天驚。
還沒等劉封做出回應,諸葛亮、龐統、陸遜等人齊齊變色,臉上滿是憤慨之色,顯然是對這調停態度感到極其震驚和不滿。
其實無論是劉封,還是這三位智謀之士,心裡都清楚,郗慮這不過是漫天要價,想在談判中佔據主動。但他們既然準備還價,自然也要做出強硬的態度。
諸葛亮率先站了出來,義正言辭地駁斥道:“荒謬至極!我主乃是弔民伐罪,自踏入荊州以來,各地百姓皆開城而降,以簞食壺漿迎接王師。反倒是劉表,竊據荊州,承繼賊命,倒行逆施。朝廷竟為此賊所矇蔽,實在令人痛心!”
諸葛亮這話可不是憑空亂說,而是有理有據。
眾人皆知,劉表出任荊州牧,並非是由漢家天子親自任命,而是出自董卓之手。
董卓當時的目的是增強對地方的控制,同時分化關東諸侯的勢力。最根本的是,劉表討好董卓,以其親信自居,又找了荀爽等人舉薦,這才有了他的荊州之行。
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劉表和袁術之間關係才會如此惡劣,哪怕劉表為了討好袁術,不惜表奏其為南陽太守,也一樣得不到對方的諒解。
因為劉表本身就是董卓設定用來專門對付袁術的方略和對手。
當董卓為王允所殺,西涼軍反攻長安,執掌朝廷後,劉表又勾連李傕、郭汜,給他們掌控的朝廷進貢物資,這無疑是在向叛逆勢力示好,進一步坐實了他與叛賊勾結的罪名。
所以說劉表是叛賊,並非是無端抹黑,而是證據確鑿的事實。
當然,劉表也可以辯稱自己是忠於天子的,但在這亂世之中,劉封這邊又何嘗不是隻缺少一個合適的藉口呢?
這種糊塗賬,在實力為尊的時代,自然是誰強大誰就有理。而當下的局勢,明顯是劉封佔據上風,不然也不至於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兵臨襄陽城下,對劉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