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只看到了這一計策的優勢,卻看不到使用這計策的難度。
本能的覺得曹操是自己的小弟,劉備是自己的盟友,而天子則早就被架空了,而他還是盟主。
自以為劉備也好,曹操也好,天子也好,都會按照他的心意行事。
只是袁紹自以為妙計的計劃,卻得不到下面屬下的反應。
一時之間,堂上的氛圍有些怪怪的。
最後,還是最能揣摩袁紹心思,無腦站邊袁紹的郭圖第一個開口:“臣以為此計大妙,曹孟德口口聲聲匡扶漢室,護佑天子,要我河北輸送稅賦錢糧。既如此,那公孫瓚為禍河北,不尊號令,屢次興兵劫掠地方,實為河北大患,反亂之賊也。”
郭圖這番話說的有理有據,之前說河北不上貢不夠忠順,現在河北也答應上貢錢糧了,可不就是朝廷的忠臣孝子了?
忠臣孝子舉報一個亂臣賊子,這很合理吧?
原本堂上眾人奇怪的臉色引得袁紹心中有些不快,連掛在臉上的笑容都僵硬了幾分。
可郭圖這話一出,袁本初立刻心平氣和了起來,就連僵硬了的笑容也恢復了自然。
也難怪郭圖日後能成為內鬥之王,沮擋踹沮,豐阻殺豐,就憑他揣摩袁紹心理,以及能為老闆暖場的能力來看,他不升官誰升官?
郭圖眼下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文士升遷成將軍了,同時還負責軍中軍法,已經能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了。
不少人以為郭圖只是一個謀士,成天在袁紹跟前出餿主意,可真實的事實卻是與此大相徑庭,他其實很多時間都是帶兵在外的。
潁川郭氏的祖先郭忠是在漢昭帝時期陣斬匈奴黎汗王,因此戰功得以封成安侯,而成安侯國是位於潁川的,由此開創了潁川郭氏。
到了東漢建立時,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寇恂在當潁川太守的時候,按照規矩,徵辟了潁川當時的大名士郭弘為決曹掾,斷獄三十年,用法平。
諸為弘所決者,退無怨情。
這是個什麼意思呢?
就是郭弘這位大佬在潁川當了整整三十年的公檢法老大,而且這三十年裡,沒有一個被判罰的犯人喊冤的。
更厲害的是,這位郭弘活了整整九十五歲。
這位郭弘直接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個結果是潁川郭氏在潁川郡內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直接躋身到潁川郡內的一線士族行列之中。
第二個結果就是,直接讓這個家族和律法深度捆綁到了一起,唯一比較遺憾的是,郭弘本人沒能寫出一本具有影響力的法律作品,這也使得郭家的律法不能廣開門徒,繼續在整個大漢範圍內擴張影響力。
與之相對的,就是大杜律和小杜律。
不過即便如此,也使得在王莽時期失去爵位的郭家鹹魚翻身,重新牛逼起來了。
從此開始,郭家連續四代升遷至廷尉這個九卿位置上,就和郭弘有著深遠的關係,而郭鎮、郭禧也都出任三公之一的太尉。
因此,兩世三公的郭家子弟這麼諂媚自己,這給袁紹帶來的心理爽感可是相當不俗的。
再加上郭圖經常能猜中袁紹心中所想,凡事都站在袁紹一邊,這樣的人在袁紹的眼裡不是大忠臣,難道還能是天天跟自己唱對臺戲的田豐、沮授?
“公則所言正合我意,諸君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