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距離壽春不算太遠,只有三百多里地,以常規行軍每天三十里地的速度來計算的話,周瑜他們十二三天就能抵達壽春。
如果再算上當中還有成德可以歇腳,速度還能更快一些。
成德位於合肥和壽春之間,是劉曄的家鄉,這個時候還有大幾萬的人口,可再過幾年,這裡可就變得像彭城之前一樣了。
大旱加上兵災,使得整個廬江的人口幾乎崩潰式的劇減,僅剩的活人也在向四周的郡國逃跑遷徙。
經過激烈的討論,劉封他們最終決定在袁術軍抵達成德之前動手。
合肥到成德大約一百四十里地,成德到壽春則需要走近兩百里地。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在合肥到成德之間動手,很容易驚動成德,並且向壽春和合肥示警。
如此一來,整個劉封軍團就會陷入到進退維谷的境地,雖然因為軍力強盛,加上到處都有秋收的糧食,以及劉封坐鎮軍中三點強支撐,使得軍隊不會潰散。
但接下來最好的處境也就是轉為攻城戰,以進攻城市為主的攻城戰必然會帶來極大的傷亡,以及消耗大量的時間。
當然,這份計劃也是有其不容忽視的理由存在的。
首先,這是源於地理因素所導致的。
周瑜和孫香想要從合肥去壽春,必須要經過成德,而且在成德這個地方,他們北向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從左側繞過瓦埠湖,然後順著瓦埠湖和芍陂之間的平原通道北上,可直抵壽春。
這條通道既順暢,又安全,行軍不但是平地大路,而且左邊是芍陂,右邊是瓦埠湖,幾乎沒有任何危險。
第二條是從右側繞過瓦埠湖繼續北上,這條路夾河而行,左側是瓦埠湖,右側卻是一片較為平緩,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帶,對軍隊的危險可比第一條路大多了。
這條路唯一的優勢就是比較筆直,比第一條路近了二三十里地。
可想而知,就是傻子也會選擇第一條路,而不是第二條路。
之所以會有激烈的討論,主要的爭論點在於是什麼時候拿下成德。
目前主要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在周瑜部為先導,進入成德後迅速關閉城門,控制城防,而劉封軍在城外對孫香進行圍殲。
第二個方案則是等周瑜、孫香他們出了成德,繼續北上之後,依靠劉曄的部署,偷襲拿下成德,然後繼續北上從後偷襲,然後和周瑜一起圍殲孫香。
劉曄無疑是堅定的第二方案支持者。
太史慈則覺得第一套方案更為可靠。
最後劉封在讓他們盡情討論了之後,拍板決定啟用第一套方案。
其實這裡面還是有私心的,劉曄自己也知道第一套方案更為穩妥,但第一套方案的首功可就是周瑜的了,而第二套方案的首功則是他劉曄。
這讓他如何甘心放棄。
也正因此,劉封才讓他們爭論一番,好讓劉曄看清楚大勢所在。
劉曄是個聰明人,只是私心稍稍重了點。
劉封不在乎他有私心,但不能因私廢公。
做出決定之後,全軍即刻動員,按預定批次準備出發,只等周瑜來信,即可兵發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