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議定大略之後,開始商議起細節。
南廬江暫時不去動它,但名義上一定要向劉表抗議,甚至還要上奏天子,控訴劉表越權,以及劉勳的不軌之行。
如果劉表有使節來訪,那也以拖待變,絕不主動翻臉。
畢竟如今長江上還是荊州水師的天下,徐州水師缺少大船,還需要時間建造,短時間內是沒法和荊州水師一較高下的。
所以適當的對劉表綏靖一點,但不給與明確的答覆,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畢竟劉表不一定想和劉備撕破臉,劉備也未必想和劉表同室操戈。
可架不住劉封卻想著在平定江東之後,再同劉表撕破臉啊,尤其還可以將破壞盟約的罪名扣到對方頭上。
事實上劉封對於劉勳的腦殘操作是相當欣賞的。
劉備既然已經抵達壽春,那麼接下來自然就坐鎮壽春的,同時也可以督促江北秋收,以及進行修繕芍陂的準備工作。
過江的主力自然是劉封了,畢竟整個江北最大的軍團就是他的部下。
首要之重,自然是合肥的,這裡必須要駐重兵,還得配一上將。
因為此處不但是壽春的廕庇,同時又是過江大軍的後勤中心,地處江北核心,還能隨時援救四方,距離舒城不過七八日路程,更是隨時可以威脅劉勳老巢。
以劉封來看,此重任非二叔不可。
對此,劉備深以為然。
二叔如果離開,那麼最好能夠把北廬江的部隊全部帶走,畢竟黃巾軍的軍紀,哪怕是汝南黃巾,也是一樣的稀爛。
同青州黃巾起來,撐死了也就是三十步笑百步。
況且士族豪強和黃巾軍之間的壁壘可是相當大的,汝南士族豪強因為機緣巧合,奈何不了這股黃巾軍,索性就暫時相安無事了。
這可不代表江北士族豪強能接受這點,要是留下汝南黃巾鎮守北廬江,弄不好哪天劉備起來就要收到北廬江又反了的訊息了。
此時汝南黃巾老大劉闢也在堂上,話不能說的太透了。
好在堂上的劉備和文士們也都是聰明人,先後聽懂了劉封的暗示。
最終做出決定,由劉封率太史慈、趙雲、徐盛、潘璋、徐晃,賈逵、甘寧、董襲、許定等諸將過江。
關羽率張遼、關平、何曼、張彭四部計一萬九千人鎮守合肥。
同時,劉備軍還將開始擴軍,趙雲、太史慈、張遼以及徐晃四位中郎將,也都將擴編至三營六千人。分別增設一個兩至三千人的步營,下轄兩至三個都尉,各領千人。
周、蔣、甘、董也俱是擴充至滿編兩千人一營。
這些降兵全部是由黃巾軍和袁術軍降兵中挑選精銳而成,分散打亂編組。
同時賈斌所部和許定所部劃歸賈逵統領,編為劉封親衛軍,共計六千人。
張飛和關羽所部擴編為八千人,依舊以袁術降兵和黃巾降兵為主,不足者可在當地徵募,由驃騎大將軍府供給糧草錢財和軍械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