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弘皺著眉頭,考慮了好半響,又繼續說道:“要不,我們派人和劉使君好好談談?我們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料想劉使君也不想讓他人得利吧?”
楊弘的話引來周圍眾人震驚的目光,可沒想到袁術卻並沒有發火,而是沉思了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袁術開口道:“廣文所言,汝等怎麼看?”
眾人心中忍不住對楊弘生出了幾分佩服心思。
原本他們以為楊弘這麼說,必定會招來袁術的一頓痛罵,可沒想到袁術居然動心了。
在揣摩袁術心思這方面,這楊弘當真是當仁不讓。
其實袁術本身就是色厲內荏,外強中乾,而且他從來都不介意伏低做小。
只是他的出身給了他太多的資源,以至於沒有多少事情能讓他原形畢露。
歷史上他坐困魯城的時候,對送上南陽郡的孫堅就極為優容,後來請求呂布偷襲劉備的時候,也是低三下四,甚至吹捧呂布是自己的三世恩人。
從小到大和袁紹勢不兩立,成天辱罵袁紹是婢生子。
可後來一樣能舔著臉去懇求袁紹接受自己,還吹捧天命在紹。
可見袁術從來不是一個真正強勢的人,他的強勢只是一種偽裝,而楊弘正是看透了這一層,所以才能屢屢猜中袁術的心思。
“長史所言可行!”
閻象站出來第一個支援楊弘,倒不是他跟楊弘關係有多好,而是他真心覺得楊弘這次的計策的確不錯。
袁術好求士,卻既不能得士,也不能用士。
手下人盡皆平庸之輩,即便如同楊弘、李業有些才幹,也私心更重,往往會因私廢公,阿諛諂媚袁術而不堅持主見。
唯有閻象頗有才能,眼光深遠,而且能秉公直諫。
袁術原本就已經心動,現在看見閻象也贊同,當即點了點頭:“好,既然主簿也贊同此法,那就依此計而行。那何人可擔此重任?”
袁術的目光掃過堂下,似乎是在挑選出使的人選。
楊弘想了想,主動站出來道:“袁曜卿可當此重任。”
袁術一聽,視線頓時落到堂下一個青年文士身上。
此人性情低調,從不主動發言,只是處在末位處不言不語。
真論起來,他和袁術還是遠祖親戚,姓袁名渙,字曜卿,乃是袁滂之子,陳郡袁氏一房的嫡脈。
陳郡袁氏雖然不如汝南袁氏,但也是響噹噹的河南名士世家,祖上一樣出過三公,世有兩千石。
袁渙他父親袁滂就是官至司徒,而且這對父子有一個特別的優點,就是從來不說別人壞話。
袁滂身處兩次黨錮之間,竟能儲存其身,和這一點是分不開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