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的潘璋早在黃蓋出現時,就發現了他。
看見黃蓋開始調動後面的騎卒和鐵甲士,潘璋感覺到了威脅,招呼如山營停下腳步,不再追擊孫家軍士卒。
同時,他還立刻傳令後面休息的第二隊、第三隊鐵甲士卒上來填充戰線,增加厚度。
而更後面的第四、五兩隊鐵甲士卒則重新開始披甲。
鐵甲士的戰鬥是不可能一直披著甲冑的,沉重的甲冑本身對人的負擔就很大,人的體力是吃不消的。
在評估戰線只需要三十人就能填滿之後,潘璋果斷將手下的如山營分成七隊,每隊三十人,而最後二十人則分為兩什,分別由什長統領,再帶著百餘輔助的弓手,刀盾兵上城牆,以防止對方從城牆上突襲過來。
第一隊參戰,第二警戒,隨時上前支援輪換、而第三隊則在輔助兵的照顧下席地而坐,補充水分。
後面三隊則席地而坐,脫去甲冑,或進食,或喝水,保持或補充體力。
除了前兩隊外,後面每隊之間的距離為三十步,而且有道路兩旁的民房遮蔽,已經脫離了弓箭的威脅。
眼看著黃蓋要發動騎卒衝鋒,一隊鐵甲士厚度太薄,很容易被衝散。
一旦前排崩潰了,那後面很可能因為來不及披甲而被徹底擊破。
潘璋不敢大意,發號施令,同時緊盯著對面的黃蓋。
第二、三隊鐵甲士剛剛走進佇列,形成三排戰線時候,黃蓋的騎卒也已經衝到了跟前。
倘若不是潘璋反應敏銳,僅僅以單薄的一排鐵甲士,如何能阻擋的住黃蓋的騎兵衝鋒?
重甲步兵剋制騎兵,必須要有三要素。
第一,騎兵沒法從側翼迂迴騷擾。
第二,重甲步兵陣線要厚實,最少也得五六排以上。
第三,重甲步兵士氣要高昂,要穩的住,站的住。
如果一隻重甲步兵能夠站的住,哪怕手裡只有刀劍錘這種短兵器,一樣可以擊退騎兵。
騎兵在正面戰場上,只能和重甲步兵形成兌換,而不是剋制關係。
可騎兵一旦擊破重甲步兵的戰線,導致對方陣型崩壞,那就是徹底的收割了。
剛剛黃蓋的突襲之所以如此迅猛,就是看到了可乘之機。
三十名鐵甲士在二十步的距離上,只能拉開單薄的一層戰線。
黃蓋只要衝破這一層,根本不用管身後的情況,朝著縱深繼續突襲,把被他撕碎了的鐵甲士扔給後面的步兵收拾,就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而黃蓋能不能衝破呢?
那可就太簡單了,單排列的鐵甲士,在騎兵衝鋒之下,是根本擋不住對方的,能做出的最大貢獻也只能進行傷亡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