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一個人的最佳讀書狀態大多產生在中年以後,但能不能取得這種狀態則取決於青年時期的準備。
中年以後的讀書可以隨心所欲,而在青年時期卻不能過於隨意,需要接受一些過來人的指點。我大概也能算作一個過來人,因此可以和同學們隨便談談。
一、儘早把閱讀當作一件人生大事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麼今後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
何謂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度。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義的豐富。而他們失去的這一切,光憑一個人有限的人生經歷是無法獲得的,因此平庸的隊伍總是相當龐大。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黃山谷認為要擺脫平庸,就要“用古今澆灌”。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訊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几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後再來匆匆彌補就有點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時就進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產生偏差,誤以為是出身、財富、文憑、機運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實歷盡滄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質量。生命的質量需要鍛鑄,閱讀是鍛鑄的重要一環。
二、要把閱讀範圍延伸到專業之外
閱讀專業書籍當然必要,但主要為了今後職業的需要。魯迅說:“這樣的讀書,和木斧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讀書雜談》)
諸位報考大學的時候,剛剛從中學出來,都還不到二十歲吧,大人們還習慣於把我們稱作孩子,青春的生命那麼可愛又那麼具有可塑性,卻一下子被澆注在某個專業的模坯裡直至終老,真是於心何忍。
生命的活力,在於它的彈性。大學時代的生命彈性,除了運動和娛樂,更重要的體現為對世界整體的自由接納和自主反應,這當然是超越專業的。
現在很多所大學都發現了學生只沉陷於專業的弊病,開設了通識教育課,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作為一門課程,即便通識教育也保留著某種難於克服的狹隘性和被動性。因此不管功課多重,時間多緊,自由的課外閱讀不可缺少。
更何況,時代的發展使每門專業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界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整體視野,連專業都很難學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墊底
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點,因此先要做一點墊底的工作。
墊什麼樣的底,就會建什麼樣的樓。因此儘量要把底墊得結實一點,但時間不多,要尋找一種省儉方式。最省儉的墊底方式,是選讀名著。
有些青年人對名著有一種逆反心理,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開,這是孩子氣的舉動。名著不管是不是夠格,總是時間和空間篩選的結果,我們可以不在乎名著,卻不可以不在乎時間和空間。一部似乎並不怎麼樣的作品居然被時間和空間首肯,這本身就是一個極有文化深度的懸念,光憑著這個懸念也值得去讀一讀。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覆閱讀,已成為當代社會詞語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瞭解名著,就會在文化溝通中產生嚴重障礙。
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們好像軍事上的制高點,佔領了它們,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話下了。對於專業之外的文化領地,我們沒有時間去一寸一寸佔領,收取幾個制高點就可以了。
對於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個時間只能死啃一本,附帶著集中閱讀與它有關的書籍,務必把這個制高點完全佔領。這是一個似慢實快的辦法。書桌上不堆放多種類別的書,更不要擺出博覽群書的派頭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讀,到頭來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滿地狼藉卻食不果腹。應該反過來,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氣穩地反覆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麼用不了多久,你的學問規模就影影綽綽地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