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良一直都打得很不錯,甚至可以說相當驚豔。
只是媒體和球迷評價一個球員,往往是帶著非常主觀的意願的。
當年李良剛進NBA的時候,作為一箇中國球員,他能在比賽裡投進關鍵球,一場拿個15分,球迷們就高興的忘乎所以,覺得開開心心過大年了,頭版頭條能全是李良的新聞、集錦、賽後採訪。
一些中國小球迷恨不得能高興個兩三天。
第一次奪冠,單場60分,網際網路直接就炸了,新聞聯播,全國聞名,載入史冊,直到現在都有人津津樂道,就差拍一部電影了。
再往後,李良的表現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出色,冠軍開始有兩個、三個。
但球迷和媒體的閾值慢慢就越來越高了。
常規賽一場拿20分,那就是發揮失常,才拿20分?
30分勉勉強強及格,不溫不火,不會高興也不會太開心。
40分才覺得有點意思,可以稍微開心一下,能在頭條版面上留給位子了。
50分、60分,會比較激動,但也激動不了多久,媒體也不會再有什麼專題報道。
在得分這一方面,李良想再引起轟動,也就只有朝著科比81分和張伯倫100分的方向去努力了。
而且常規賽對雷霆球迷來說,基本就是“醒來又是一場大勝”,沒有太多的期待感。
三巨頭的實力過於強悍,並且這個三巨頭不是那種“哥幾個多年都拿不到冠軍,我湊一起幹一番大事業吧”那種創業型的組團,缺乏戲劇性。
李良自己都單人三連冠了,他來雷霆就是一副“省裡幹部下鄉指導貧困縣工作,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主旋律時代劇的樣子,這球迷和媒體能愛看嗎?
從資料和球場表現來看,哪怕是替補,李良依舊是一等一的。
加上雷霆傲人的戰績,所以在MVP個人排名上,他一直排在第二位。
但第二和第一往往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人們心中的偏見和審美疲勞。
李良想要再得一個MVP,就要讓自己的成績、資料、表現,以及球隊戰績硬到偏見和審美疲勞都失效的地步才行。
而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給大夥弄點新東西,比如……來個絕殺,來個精彩的關鍵時刻救主。
這時候,就需要隊友的配合了。
隊友太強,三節打卡,球迷看了都想睡覺。
隊友演的太過,結果把比賽演輸了,那你打的再出色,比賽輸了總是沒用的。
這點上來說,雷霆輪休杜蘭特,把威斯布魯克留在輪換中的想法是相當正確的。
很有可能又是邁克布朗的主意。
戰勝了活塞後,回到了俄城的雷霆有了一天時間進行修整。
李良花了一天時間好好的休息、睡覺,隨著季後賽的臨近,系統任務他慢慢就開始不打了,要全情投入到現實比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