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開始,NBA就開始走向“攻強於守”的道路。
90年代防守在NBA被髮揮到了極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斯特恩為首的NBA管理者們意識到,NBA需要進攻,需要更多的進球,需要更好看的表演。
所以21世紀初期開始,一系列有利於進攻而限制防守的規則被施行。
當然,任何政策想要見到成效都是需要時間的。
統治一個聯盟的主打球星,成長期一般在10年左右。
一直到2010年,21世紀的前十年,聯盟的統治者們都是90年代進入聯盟併成長的球員。
所以這10年,NBA在防守端還是非常激烈的,依舊留有上個世紀的影子。
轉折出現在2011年,達拉斯獨行俠的奪冠,首先打破了所謂的“投籃無法贏得總冠軍”的說法。
接著聯盟的風向開始越來越朝著進攻的方向猛刮。
李良在2013賽季的橫空出世加快了這一程序。
湖人的奪冠算得上上一個時代最後的餘暉,他們在失去李良後迅速沉淪,有霍華德都不頂用。
可趨勢歸趨勢,在季後賽的某一個系列賽或者某一場比賽中,防守依舊會成為決定比賽的關鍵因素。
波波維奇賽前是完全失算了,他沒有想到快船會採用這一招。
馬刺作為曾經的德州絞肉場,如今都改成飛鏢社了,這快船冷不丁擺出一副防守端拼命的架勢,球員們還真的有點不適應。
下半場比賽開始後,馬刺做出了調整,逆境還是要看鄧肯!
結果,快船這邊李良主動上前防守鄧肯!
1997年的新秀鄧肯李良都不怕,38的老鄧肯李良就更有信心了。
他的信心不是來源於盲目的自信,而是來自於系統的經驗累積。
在和新秀鄧肯對抗的那個任務中,李良積累了很多“如何對付鄧肯”的竅門。
這些竅門有他自己總結的,也有卡爾馬龍教他的。
雖然十多年過去了,鄧肯在打法上有了很多變化。
可是當他在低位持球時,鄧肯還是那個鄧肯,只不過老了十多歲,輕了十幾斤。
這種變化對於鄧肯來說是很要命的。
在2014年,很多年輕的內線球員已經沒有基本的低位技術了。
他們更多喜歡練習拉出去投三分,防守中更注重面筐防守,協防補位。
像石墩子一樣能在低位扛中鋒的防守球員在聯盟早就不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