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西微微點了點頭,這確實是個問題,現在很多家裡有關係的人,都在暗中運作,讓子女出國。不過他覺得這個問題沒那麼嚴重:“我們中國什麼都缺,但就是不缺人。”
許望秋覺得王嵐西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我們可能不缺演員,不缺一般性的工作人員,可我們缺優秀導演。我們公司的電影是要對外出口,要賺外匯,需要優秀的型別片導演。您也知道現在國內導演的情況,他們拍出的電影在國內放還行,拿到國外根本賣不動。能夠拍好商業片的導演真的是稀缺資源。到時候別人把我們的優秀導演一挖,那我們電影出口業務還要不要搞了?”
留不住人才是電影廠進入新世紀後,被民營電影公司甩在身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一謀是廣西電影廠的職工;而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是長安電影製片廠的。不過在進入90年代後,他就沒有再給電影廠拍過電影,他的電影基本上是港臺投資的。
馮小剛的成名作《甲方乙方》是中影公司和紫禁城影業聯合投資的,電影上映之後,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個時候,搞廣告的王氏兄弟看到了馮小剛的潛力,就找到馮小剛,對他說,籤我們公司,你該拍戲拍戲,即便不拍戲,每年也給你400萬。馮小剛沒敢同意,回到紫禁城影業,跟總經理張合平說,紫禁城、新影聯對我恩重如山,我連謝都沒說過,你能給我200萬,我就不跟他們簽約了。張合平無奈說,我們體制就那麼擱著,別說200萬,20萬給了,怎麼下賬啊?你該簽約就簽約吧,以後該怎麼合作就合作吧。
如果人才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電影廠在未來的境遇不會比上一世好多少。
王嵐西笑著道:“誰會挖我們的優秀導演,外國電影公司會請我們的導演去拍電影嗎?你未免有點杞人憂天了!”
許望秋搖頭道:“其他地方不會,但香江電影公司難道不會嗎?去年拍《獵鷹》的時候,香江武術指導袁合平就建議我去香江發展,他說像我這樣的導演到香江,一部電影可以拿幾十萬。我可以拒絕他,但其他人能不能抵禦住誘惑,就很難說。”
王嵐西頓時說不出話來,《鋤奸》在香江賣了500多萬,而南方影業的人在看過《獵鷹》後,興奮得手舞足蹈,說票房肯定會超過《鋤奸》,甚至有可能拿到年冠。如果《獵鷹》在香江票房大爆,恐怕真的有很多香江電影公司打許望秋的主意。
許望秋見王嵐西一臉凝重,知道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如果我們的人才不斷被別人挖走,那中國電影就不可能有出頭之日。中國電影要想真正崛起,不但我們的人才不能跑,還要吸納周邊地區的人才,為我所用。”
王嵐西微微點頭:“你說得很對,如果我們不能留在人才,那我們的電影事業就很難搞起來。當初我們為什麼能打敗國民黨,靠的就是統一戰線,讓各種優秀的人才都站到了我們一邊。既然你對這個問題有深入思考,那就不要隱瞞,有什麼想法都說出來。”
許望秋也不賣關子,直接道:“我的想法是給我們公司對工人的補貼給高一點,普通電影五塊一天,而合拍片補貼十塊錢一天。到底補貼多少,這個可以討論。有了這個策略,我們相信出口公司三四年內是安穩的。到了三四年後,我們有了足夠的實力,到時候可以推行承包制。
就像好萊塢那樣,製片可以聯合導演成立工作室,自己組織劇本,自己做預算,自己召集人手,我們什麼都不管,由工作室拿著劇來跟公司談,只要透過稽核,公司就投錢給他們拍。電影最後的收益大家分賬,出口公司拿70%;而導演和製片他們拿30%。最後分賬要扣除成本,扣除發行費後,再跟他們分賬。如果電影虧本了,那不好意思,一分錢沒有。
這樣,不但國內最優秀的導演會為我們所用,香江、臺彎、甚至是東瀛導演都可以拿著專案來跟我們合作。如此一來,整個亞洲優秀電影人都可以為我們所用,那我們中國就能成為亞洲電影的中心。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我們當然也可以建立華萊塢!”
王嵐西被許望秋的構想驚到了,讓中國成為亞洲電影的中心,打造華萊塢,這小子真敢想啊!不過他的這個想法並不是空想,真的具有可操作性。
這麼做還有個好處,可以對香江和臺彎進行統戰。香江電影界大部分是親臺的,如果這麼一搞,那香江電影界很快會轉向,全部站到我們這邊。
王嵐西看著許望秋,嚴肅地道:“這樣,你拿一個詳細方案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