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劉勝全對國外聲道系統的發展和研究情況進行了簡單介紹,他在講話中表示,現在國外搞多聲道研究的企業研究方向是將聲音轉換為數字訊號,儲存在膠片上,透過讀取頭讀取,由於膠片的儲存空間有限性,不可能在短期突破,他們要搞出5.1聲道至少要五到十年。而出口公司要搞的5.1聲道則另闢蹊徑,將聲音儲存在光碟上,大大降低了研發的難度,完全有可能搶在歐美國家之前搞出5.1聲道。
在場研究員們聽到這話都非常振奮,要是真的能搶在歐美之前搞出5.1聲道,那將是一次空前的壯舉。他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馬上開始研發。
在隨後的幾天裡,眾人開始討論5.1聲道該怎麼搞,有哪些技術難關需要攻克。
經過討論,眾人一致認為要搞出5.1聲道有三項技術難關必須攻克,如何將數字訊號記錄在膠片上;如何讀取膠片上和光碟中的數字訊號;如何將數字訊號記錄到光碟上,並進行讀取。
為了儘快攻克這三項技術難關,眾人都認為應該分為三個小組進行攻關。等攻克三項技術後,大家到數字研究所集中進行研究,齊心協力搞出5.1聲道系統。
經過討論,最終確定由聲學研究所負責將聲音轉換為數字訊號,記錄到膠片上;計算機所負責讀取頭的研究;魔都光機所負責數字音訊訊號在光碟上的記錄和讀取。
不過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三個研究所在各自領域內都非常強大,但現在他們要攻關的難關卻涉及到其他領域的技術。比如聲學研究所精通各種聲音,但不懂數字技術。要將聲音轉換為數字訊號記錄到膠片上,就涉及到數字技術。
要是各個研究所自己搞,那研究的速度會很慢。大家都認為有必要從其他研究所抽調研究員,加入三個團隊,協助他們進行研究,這樣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公關。
數字研究所擁有懂聲學、懂計算機、懂鐳射技術的研究員,於是,數字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員在出口公司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分配到三個研發團隊,協助他們進行攻關。
這麼做的好處很多,他們在三個研究團隊,出口公司能更好的掌握三個團隊的研發程序;要是有什麼問題,他們也可以隨時上報公司,由公司協調解決。
會議結束後,三個研發團隊的研究員回到各自研究所,開始進行研發。數字研究所的研究員也分別入駐三個研發團隊,開始協助他們進行攻關。
許望秋和劉勝全他們並沒有因此閒下來,數字研究所的籌建工作還在等著他們。他們既要往設計院跑,請建築專家為數字研究所設計研究大樓,還要解決留守研究員的研究專案,以及裝置問題。
數字研究所留守的研究員主要從事數字圖形和視覺化研究,搞這種研究離不開計算機。如果沒有計算機,就像士兵沒有武器,是無法作戰的。於是,許望秋找到許望川,讓他聯絡張炫龍,進口了三十臺IBMPC/XT計算機。其中二十臺計算機分配給了數字研究所,剩下十臺則分配給出口公司,實現數字化辦公。
這批計算機都附帶了應用軟體,有文書處理軟體 WordStar,表格處理軟體 CalcStar,資料庫軟體 dBase。只是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員,除了許望秋外,其他人都沒用過計算機,根本不會使用。於是,指導公司員工的任務自然就落到數字研究所的研究員身上了。
就在許望秋忙得不可開交之時,許望秋接到了部裡的通知,讓他和電影代表團一起前往香江,參加即將在香江舉行的“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精選雙週展”。
這次“電影雙週展”是由銀都機構與繽紛電影公司聯合主辦,時間從4月2號到4月15號。文化部對此次展映活動非常重視,派出了高規格代表團,由著名電影藝術家謝添為團長,電影局外事處副處長陳剛為秘書長,帶著包括導演白沉、李文化、田壯壯,演員張豐毅、馬曉偉、龔薛等人,帶著包括《城南舊事》、《大橋下面》、《獵場札撒》在內的十四部新片,到香江進行為期十四天放映。
許望秋本來就打算在戛納前到香江走一趟,搞點動靜出來。現在部裡讓他到香江參加“電影雙週展”,自然是求之不得。於是,他便以副團長的名義,和代表團一起登上了前往香江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