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西臉上有了笑意:“立體聲這個東西,部裡一直在關注,最近兩年召集技術專家和研究所開了幾次會,討論立體聲該怎麼搞,最後確定搞424。今年8月份的時候,部裡面讓我們公司今年從美國杜比公司引進了一整套424立體聲裝置,包括放映系統,還有錄音系統,花了10多萬美元。就是想仿製這個系統,在國內搞立體聲電影。”
許望秋一怔:“這個裝置是我們公司引進的,那研發是不是讓我們搞呢?”
王嵐西搖頭:“那倒不是,讓我們引進是因為我們有錢,而且能申請外匯。”
這個時代國家對外匯管制非常嚴格,要從國外進口裝置,需要打報告申請外匯。出口公司跟其他企業不一樣,出口公司是有外匯收入的,但這個錢在賬面上能夠看到,拿不到手。錢一進出口公司的賬戶,會被外匯管理局接管。不過國家鼓勵出口創匯,對出口公司這樣的企業在外匯使用上有優惠,賺到的外匯可以申請使用的。
讓其他電影廠或者研究所引進杜比系統,申請外匯比較麻煩,而出口公司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部裡就將引進全套杜比系統的工作交給了出口公司。
許望秋問道:“那部裡面確定研發立體聲的任務交給誰搞了嗎?”
“還沒有定。國內懂這個技術的根本就沒有,我們派到杜比公司培訓的第一批人員剛回來,部裡面正在挑選第二批人員到杜比公司接受培訓。要正式搞立體聲研發,估計要等第二批培訓人員回來。至少要到今年下半年,甚至是明年去了。”
“院長,是到杜比接受哪方面的培訓,是工藝,還是技術?”
“當然是從工藝到技術的全套內容了。我們派出去的有工程技術人員,還有錄音師。工程技術人員回來可以搞技術安裝、維修,而錄音師回來可以參與立體聲電影錄製。電影從拍攝到放映是一套系統,要搞肯定得搞全套。”
許望秋聞言大喜:“那太好了!前些日子,我在香江的時候就在想,可惜我們沒有做立體聲技術和裝置,不然將《冷》做成立體聲電影,效果會震撼得多。沒想到現在我們不但裝置有了,連錄音師也培訓了。等下一部電影,我一定拍成立體聲電影。”
王嵐西呵呵笑道:“部裡派錄音師去美國接受培訓,其實就是為拍立體聲電影作準備。要是我們搞出了立體聲裝置,卻沒有立體聲電影,那就是有槍無彈,根本無法使用。所以,立體聲電影肯定得有人來拍,既然你有興趣,那就再好不過了。”
許望秋馬上道:“院長,既然部裡面對立體聲這麼重視,也準備在國內推廣立體聲技術,那我覺得我們應該主動請纓,由我們公司來搞立體聲研發。如果讓其他研究所來搞,他們搞424立體聲就只會搞424,不會考慮以後的問題,也不會考慮下一代技術。如果由我們來搞的話,我們不但要搞424,還會可以搞5.1聲道。”
王嵐西參加過電影局關於立體聲研討會,對什麼是424立體聲,什麼是5.2聲道比較清楚,聽到許望秋不但想搞424立體聲,還想搞5.1聲道,不由罵道:“你這小鬼,真是沒學會拍爬,就想著飛了。5.1聲道只能用在70毫米寬銀幕電影上,35毫米電影沒法用,根本無法大規模推廣,搞那玩意做什麼?”
“院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5.1聲道現在不能用在35毫米膠片上,但隨著技術發展,在未來一定可以用在35毫米膠片上的。如果我們只想著424,不去做技術儲備,不去研究5.1聲道,那我們只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
我覺得搞研發應該開發一代、預研一代、儲備一代。以我們公司能力,只要跟其他科研院所合作,搞出424立體聲應該花不了太多的功夫。我覺得以我們的能力在搞424的同時,還可以在35毫米膠片上搞5.1聲道研究。現在歐美國家也在進行相應的研究,如果我們能搶著歐美國家的前面搞出來,那我們就有可能將我們的產品賣到歐美去,我們出口公司也有可能成為世界級的電影公司,成為電影行業的龍頭。”
“你以為是過家家呢?5.1聲道說搞就搞出來了!我們現在連424都搞不定,還得到杜比公司去培訓,怎麼可能比他們先搞出5.1聲道來?”
“為什麼不可能,北大王選搞鐳射照排不就成功了嘛?前幾年,國外印刷行業開始研製鐳射照排四代機,我們還處在鉛印時代,國家就立項了748工程,打算研製二代機、三代機,但王選進行技術跨越,直接就研製西方都還沒有產品的第四代鐳射照排系統。當時有很多人質疑,覺得他異想天開,但王選他們不是搞出第四代鐳射照排系統了嘛!
我覺得我們真的有可能搶在歐美國家前面搞出5.1聲道,現在歐美國家搞5.1聲道,想的都是如何壓縮聲軌,將聲軌記錄到膠片上。由於技術條件限制,短時間內不可能成功,他們要搞出5.1聲道至少要5年以上。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不將聲音記錄在膠片上,而是記錄在其他載體上。這樣,就有可能抄近路,搶在歐美國家前面做出5.1聲道來。”
王嵐西以為許望秋是想用磁帶來放聲音,緩緩搖頭:“你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把聲音記錄道磁帶上很簡單,以前也有人嘗試過,但為什麼沒有成功呢?因為聲畫必須對位,用磁帶聲畫對位很難。要是聲音和畫面對不上,那電影還怎麼看?”
許望秋自信地道:“用磁帶當然不可能,但用一種最新的技術卻有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