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大慶,已經從皮爛到了骨子裡。”
“小人高居廟堂,君子飄零四方。”
溫道元不屑一笑,“這些人同樣都能突破四境,甚至更高的境界。”
“那您的意思是?”
蘇平不解的問道。
溫道元悠然一嘆,頗有幾分悲涼之意:“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人發現,明志,是可以不拘泥於心志的高低與遠近的。”
“功成名就,是志。”
“匡扶天下,也是志。”
“富甲一方,是志。”
“流芳百世,也是志。”
“只要能確定自己的心志,便能邁過這道坎兒,三道才氣就能合而為一,成為文氣,境界也會隨之突破到儒師。”
這麼一說,蘇平就懂了。
意思就就是,只要心中有了堅定的志向,那麼無論這個志向高尚還是低俗,都能促使才氣融合為一。
“當然,心志不同,在後續的提升中,也有不同的優劣之處。”
溫道元繼續道,“志向越高遠,與之相應的,提升起來,也會更加艱辛。”
“為什麼?”
蘇平沒能找到其中的邏輯。
“因為突破四境之後,一旦心志偏離,除非散去文氣重修儒道,否則再無精進可能。”
溫道元深深的看了一眼蘇平。
“應該還有別的區別吧?”
蘇平沉吟片刻,問道:“否則的話,世上哪裡還有志遠者?”
“沒錯。”
溫道元點了點頭,“明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儒道的潛力。”
蘇平若有所思。
這其實並不難理解。
如果把儒道看做是一幢樓房,那前三境就是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