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斥候被張煥的親兵帶到了書房,書房內,張煥正出神地盯著眼前一張幽燕地圖,他剛剛正在和全家享受閤家團圓的喜悅,一個忽來的訊息打斷他的酒
“啟稟都督,他們來了。”門外傳來親兵的稟報聲。
“來他們進來!”
片刻,兩名斥候被帶了進來,他們上前向張煥跪行一個軍禮,“參見都督!”
這些斥候便是張煥從安西返回途中派去監視拓跋千里之人,他們輾轉數月,得到了最新情報,便趕回長安,張煥見他們形容憔悴,臉頰乾瘦,知道他們路途十分艱難,便安慰道:“你們一路辛苦了,等會兒我會有重賞。”
“謝都督!”其中一名校尉又行了一禮便道:“我們是望建河的俱倫湖附近發現拓跋千里餘部的行蹤,他們尚有五萬餘騎兵,一路向東敗退,最後他們進了松漠都督府地界,似乎和契丹人達成了什麼條件,契丹人將他們留了下來,然後契丹人便突然大舉進攻渤海國。”
“進攻渤海國?”張煥很是詫異,現在可是隆冬時節,契丹又在北方苦寒之地,怎麼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事,這難道和拓跋千里部的到來有關嗎?
這時,斥候校尉又從懷中取出一疊圖紙道:“契丹人防備嚴密,屬下等人無法再深入探察其軍事機密,便畫了契丹人控制區的山川圖,特獻給都督!”
“辛苦你們了!”張煥讚許地點了點,隨即吩咐親兵道:“帶他們下去,好好休息、好好吃一頓,再每人賞五百貫錢。”
“謝都督賞賜!”兩個斥候行了一禮,便隨親兵下去了,張煥展開了他們的地圖,雖然畫得比較粗糙,但山川河流、城池鄉村之類都標註得清清楚楚。還有拓跋千里部的駐地,也在地圖上可以找到。
張煥揹著手在房間裡慢慢地踱步。思考著這個突來的情報,從常理判斷,正是因為拓跋千里部的到來,使得契丹實力大增,他們才敢在冬天大肆進攻渤海國。
而拓跋千里在與忠貞可汗爭奪汗位失敗,他敗逃到東方來或許真是為了尋一片基業,以渤海國的富庶和繁榮確實是一塊讓他垂涎的肥肉,既然如此。拓跋千里應該成為進攻渤海的主力才是。為何又要將大營駐紮在契丹之南,遲遲沒有投入進攻呢?
張煥總有一種隱隱的直覺,事情或許並沒有那麼簡單,從他對拓跋千里地瞭解來看。此人不管做什麼,最後的目地總是要落在自己的身上,而且契丹人也沒有那麼傻,自己耗費人力攻下渤海再讓給他,難道拓跋千里並不是為了渤海國,而是另有所圖?如果是這樣,他的目的又在哪裡?一連串的疑問在張煥腦海裡生成,忽然。他似想到了什麼,快步走到桌前察看幽燕地圖,這張地圖是官方所繪,山川河流比斥候那張清晰標準,但這張地圖是開元時期所留下,比較久遠,村書和契丹人的聚居點和現在都已大不相同。把兩張地圖放在一起。張煥便迅速在官方地圖上找到拓跋千里部的駐營地,他不由大吃一京。駐營地竟距離平盧節度府不足兩百里。
契丹、渤海、大唐平盧節度府、大唐安東都護府,四地呈器字形結構,契丹和渤海在上方,平盧節度府和安東都護府在下方,目前裴家的河北軍在平盧節度府和安東都護府共駐紮有四萬餘人。
張煥忽地站了起來,他想到了一種可能,拓跋千里真正地目地還是大唐,而契丹在這時進攻渤海國是為了引蛇出洞,將唐軍引到渤海國去。
等等!張煥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此事事關重大,沒有確切證據前,倒不可妄下決斷。
這時,外面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只聽李翻雲的聲音在門外道:“我可以進來嗎?”
“進來!”張煥暫時便將此事放在一邊,從李翻雲的腳步聲便可聽出,一定是發生了大事。
門推開,李翻雲匆匆走進,向張煥急道:“二弟,崔慶功在雍丘大敗”“別急,坐下慢慢說。”
張煥讓李翻雲坐下,又倒了一杯水給她,“儘量說得詳細一點,究竟是怎麼敗地?”
李翻雲喝了一口水道:“三天前韋德慶與崔慶功簽訂了新年停戰協議,約定停火十日,可就在昨天夜裡韋德慶突出奇兵,火燒崔慶功大營,崔慶功措手不及,引兵後撤,卻遭到韋德慶主力伏擊,大軍由此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