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近千名來自大唐各地的五品以上官員濟濟一堂,集體參拜大唐新皇及皇太后,崔小芙高坐在龍榻之上,她姿容端莊大氣,手中抱著三歲的新皇李邈,他尚在香甜的沉睡之中,隨著一悠揚的鐘鳴,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裡再一次徐徐拉開了大朝的序幕,近千名職官、散官、王公貴族在右相崔圓和左相裴俊的率領之自下,緩緩向新皇和太后跪倒,行大禮參拜。
“臣中書令崔圓...臣門下侍中裴俊...臣刑部尚書楚行水...”,聲音雜駁、越向後越無法分清,漸漸地匯成了一道激昂而澎湃的聲浪,久久地在含元殿中迴盪,“祝吾皇萬歲萬萬歲、祝太后千歲......”
千人禮畢,大殿裡鴉雀無聲,“各位愛卿免禮平身!”崔小芙聲音不大,但清晰而決斷,立刻又引來又一陣排山倒海般的回應,“謝太后千歲!”
百官歸位,三品以上的官員紛紛坐下,白玉階前只留下殿中監李俅一人,他也就是新皇帝的親生父親,任殿中監剛剛三個月,只見他快步走上玉階,昂聲宣佈道:“大朝現在開始!請吏部宣讀人事變動。”
按通常定製,在大朝中只宣佈內閣成員的變化,今天也是一樣,吏部左侍郎崔寓離開朝班,來到白玉階前,他取出一本摺子,清朗的聲音隨即傳遍了整個含元殿。“......盧杞,特任命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百官中可有異議?”
“任命盧杞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百官中可有異議?”
大殿裡一片寂靜,眾人還清晰地記得上一次大朝是去年十月三日,那一次朝會上張破天被三讀透過了禮部尚書地任命,可僅僅過了幾個月,還是在同一座大殿。新的禮部尚書又產生了,讓人不得不感慨權力鬥爭的殘酷無情,坐在地方官叢集中的張煥偷偷向大殿角落的張破天看去,只見他目光平靜。臉上沒有半點表情,彷彿禮部尚書與他已沒有半點關係,張煥不由暗暗嘆了一口氣,張破天的心死了,那重振張家的希望也就變得更加渺茫。這時張破天回頭看了一眼張煥,似笑非笑地向他點點頭,隨即扭過臉,再也不理會他。
盧杞為禮部尚書在二個多月前便已任職,今天不過是補一道最後的程式,這是河東事變最後的一步,完成了它,發生在去年深秋的那一次權力分配便正式劃上句號。
不過細心地官員已經發現今天朝會的細微變化。本應是由吏部尚書兼右相的崔圓來進行三讀,可今天卻改由吏部侍郎來進行宣讀,這看似沒有什麼特殊異議,但心思活絡一點的官員都同時想到一點。既然連內閣成員地變動這樣重大的事情都只由吏部侍郎宣佈,那等一會兒七十七名世家子弟入官場的決定卻要由崔圓宣佈,這豈不是說,後者的重要性大於前者嗎?
或者是崔圓有意將它提升到一個高度,或許這其中還隱藏著什麼。眾人的心中都充滿了猜疑。誰也不明白崔圓這樣做地用意是什麼?
此刻,這場政治交易的兩大巨頭之一。右相崔圓,正不露聲色坐在右首第一位,三讀不過是例行手續,他真正關心的是世家子弟入官場的新制度和禮部侍郎的人選。
“任命盧杞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百官中可有異議?”
崔寓三讀唸完,又等了片刻,見沒有人反對,便將摺子遞給崔小芙,崔小芙翻了翻便點點頭道:“三讀已畢,既無人反對,哀家就正式任命盧愛卿為禮部尚書。”
盧杞立刻從朝班裡走了出來,他原為陝郡刺史,長得鷹鼻吊眼、相貌極醜,但能力卻頗強,這次被裴俊建議為禮部尚書,倒也沒有什麼異議。
他快步走到臺階前,跪下大禮謝恩,“臣深謝太后恩典!”
“愛卿免禮!”崔小芙擺了擺手,又對殿中監使了個眼色,李俅會意,便再次高聲道:“禮部尚書三讀透過,下面請右相宣佈其他事宜。”
崔圓慢慢站起身,從朝班裡走了出來,他掃了一眼眾人微微笑道:“各位大臣,凡家中有子者請舉手示意。”
大殿內陸陸續續決大部分都舉起了手,崔圓點點頭,“很好,請各位放下。”
見眾人把手放下,他從懷中摸出本冊子,輕輕咳了一聲道:“我大唐自開國起便秉承傳統,對大臣後人施以蔭官,以勉慰其為國效力一生的辛勞,實為皇恩浩蕩之舉,只可惜一則所蔭人數稀少,二則升遷有品階上限,使許多有才能的官宦子弟無法獲得重用,今天借新年大朝之機,本相將從三方面完善蔭官辦法,使其成為一項法度,每年從官宦子弟中錄用相當人數,補充為朝廷及地方官員。”
他話音剛落,大殿上便已是一片竊竊之聲,門蔭本來是朝廷為照顧皇親和重臣的家人特設地一項福利制度,但為了防止它衝擊科舉取士的基本國策,又特地做了許多限制,比如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享有這項福利;又比如所授官品也不宜過高,一品官的孩子,得正七品上的蔭,從五品官地孩子得從八品下的蔭,而且以門蔭入仕的官員最終做不上高位;再比如人數限制,皇帝、皇后的直系親屬,一家蔭兩個孩子,一、二、三品官家,只能在指定的兩個孩子中蔭一個;而五品官家,只能蔭及一人。而這個人還必須是上邊指定好地。
今天崔圓要改革這項制度,也就是極可能會放鬆這三方面地限制,此事事關在場每一個官員的切身利益,讓他們如何不關
但裴俊卻微微冷笑不止,雖然崔圓事先並沒有和他商量此事,但他卻能猜到崔圓改革地目的及具體措施,無非是兩頭壓縮、中間放開,兩頭是指四品以下的低官和一、二品以上的榮譽官員,一個是沒有什麼實力,而另一個則是李唐皇室集中的顯爵虛官。他們極可能會被取消門蔭資格或者減少門蔭人數,這個提案的實質其實就是借改革門蔭之名開啟世家子弟進入官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