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而來的兩位年輕編劇則是眼睛大亮,能聽到編劇講創作思路,這比單純的講解劇本,對她們更有作用,這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平常工作上,誰會給她們講這個呢,都是靠自己去悟。
“在創作之前,我有三個創作思路,一是側重戲劇性,增強故事的懸疑和趣味,這能保證吸引力,從而提高收視率;二是側重每個案子的過程,充分發揮故事的推理和懸疑;三是側重故事的合理的真實性,採用真實案例,從中選取一些元素,重新搭配完善,不側重故事的推理和懸疑,而是側重故事的警示作用,讓觀眾的關注點集中在故事的警示上,而不是猜來猜去誰是主謀……”
“那你最終採取的是哪一條思路?”坐中間的評審領導好奇地問道,他們都看過劇本,但要讓他們講出創作思路是哪一種,他們還真講不出來,畢竟不是專業的,外行看的就是一個熱鬧,匆匆看一遍,腦海裡留下的只是初步的印象。
“這本《黑血暴》,採取的是第三條思路,側重故事的警示作用和合理的真實性,不過度戲劇化,不過度推理,不故意製造懸念。”
張嘆沿著這個思路繼續講著,而坐在主位上的五位評審則在心裡直呼好傢伙,這個張嘆有兩把刷子。
因為在張嘆之前的兩個編劇組,基本用的就是張嘆所說的前兩種思路,都被張嘆猜中了。
第一組的青年女性,側重的是故事的戲劇性,所以她們的故事非常有吸引力,劇情跌宕起伏。
第二組的劇本沒有前一組那麼劇情起伏巨大,比較沉穩,他們側重的是故事的推理和懸疑,倒是很像張嘆之前的懸疑三部曲的風格。
半個小時後,張嘆講完了,被請了出去,在外面等候。
會議室的門關上,五人開始討論結果。
“每個人的角度都不一樣,大家暢所欲言,覺得哪個好就選哪個。”
這五人來自不同的系統,相互沒有隸屬關係,不存在誰是誰的領導或者上級,避免了跟風和拍馬屁。
“我倒是覺得第二組更有吸引力,故事沉穩,很有吸引力,推理過程邏輯縝密。”坐在最左邊的男人說道。
在他右手邊的男人隨即說:“其實張嘆把三個組的劇本思路都講了,我覺得他講的很有道理,我們這個專案的目的不是為了收視率,而是為了警示教育,所以我選擇的話,張嘆那組。”
“我和老張的觀點一致,故事要立足現實,但又要跳出現實。像第一組,完全天馬行空,好看是好看,但不符合我們的實情。第二組則讓人猜主謀是誰去了,主謀在一定程度上才是主角,竟然有一股子英雄氣概,跑偏了,所以我也選擇張嘆那組。”
“第一組首先排除,故事太過天馬行空和脫離現實,而且裡面有很多的基本錯誤,我們內行人一看就能看出來,感覺這一組沒有下太多功夫鑽研。第二組和第三組有點糾結選誰,最後張嘆過往的成績更有說服力,所以我選擇張嘆那組。”
五個人,已經有三個人選擇了張嘆那組,所以這次的評審結果已經出來,沒有了懸念,但是大家還是等待最後一位表達觀點。
這人也沒有囉嗦,直接說:“我也屬意張嘆。”
“那行,最後結果就是,第一組0票,第二組1票,第三組4票,大家沒有異議吧?”
“沒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