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作為秦國執政之人,楊明對護軍府的規制計劃,自然也要得到呂不韋批准才行。
因此,楊明所書的竹簡出現在了呂不韋的書案上。
呂不韋瀏覽著楊明送來的竹簡,深邃的目光中閃爍了莫名的光彩,楊明送來的竹簡中,記載的東西並不多,了了千字而已,但就只是這千字,呂不韋卻已經反反覆覆瀏覽了十遍不止。
自嫪毐之事後,就被呂不韋免去了統領羅網之權的呂奇,好奇地看向呂不韋手中的竹簡,他不知道,楊明到底是送來了什麼東西,竟然能夠讓呂不韋如此不厭其煩地去反覆瀏覽。
“楊明,可惜了。”在呂奇的好奇中,呂不韋悠悠地嘆息道。
“父親,楊明送來的這卷竹簡可有什麼不妥嗎?”呂奇好奇道。
“不是不妥,而是太妥了,哪怕是我也要歎為觀止,若早知楊明有如此能耐,我是無論如何也要將他招入門下的。”呂不韋說話的同時,神色間都有懊悔之色。
“我之前只以為他在兵法武道上的造詣非同一般,現在看來,我那卻只是看到了一半的他而已,這是真正的文武雙全之人,在武,上馬可為大將,於文,下馬可為一國之相。”
“這樣的人,哪怕是老夫都要嫉妒他了,他在十五歲之前,一直都是趙國武安縣下的一鄉野之人,怎麼有著如此見識,他的師父到底是誰?”呂不韋沉吟道。
在羅網的情報系統中,關於楊明的資訊並不少,但在有關情報中,卻從未記載過,楊明在政事方面,竟然還有著如此能力。
如果呂不韋只是常人的話,對於楊明送來的這卷對護軍府的三史六令的規劃,他或許只是將其當成護軍府的建制規劃而已,但呂不韋身為大秦相國,眼界又豈是尋常人能夠相提並論的,呂不韋在這一卷規劃中,看到的卻是朝堂。
他發現,楊明這三史六令的規制,不僅適用於護軍府,只要稍作變通,同樣也適用於秦國的朝堂,百餘年來,天下七國的朝堂建制,雖然因為各國的國情以及傳統不同,各有不同,但在大致的方向上來說,都是朝著共同的方向發展的。
在秦國,三公九卿之制差不多已經成型,但看似完善的三公九卿之制,在楊明這三史六令制度面前,卻似乎沒有那麼完美了。
“大王應該會很喜歡這樣的東西,不過,我卻只能喜歡一半。”呂不韋搖頭失笑道。
三史六令制,若是真的運用在朝堂之上,對相國的權勢打擊最大,但這六令制,我也許可以用在我這相國府中。呂不韋沉吟著,對於如何充分運轉相國府的權勢,逐漸有了一個清晰的規劃。
在呂不韋的沉吟中,呂奇下意識地看向書案上的竹簡,對其中的內容愈發的好奇了。
“看在天縱奇才的份上,我這次就成全他一把,但凡是護軍府之事,我這裡一律通行。”
在呂不韋在為楊明的設計而驚歎之時,秦王政也在瀏覽著出自同一人之手的竹簡,相對於呂不韋只喜歡竹簡中一半的內容,秦王政的驚喜則要更大。
在他腦海中一直存在著的疑惑,在三史六令之下,霍然間變得明朗起來。
“三史分權,是為了收權,只是太過追求機巧,而忽視了效率,是庸王才喜歡做的事情,不是寡人的追求,不過,後世之君,或可用此法,至於六部運用,六令之事,比之九卿來,職權劃分確實更加明晰,也更加的有效,未來若有機會,也許,寡人可以嘗試著,在身邊建立起這樣的一套體系。”秦王政自語道。
對於楊明,秦王政的信心是越來越足了,這樣的一個人,足以在秦國的朝堂上成為一極,攪動其中的權勢,如此,他能夠在亂中取勢,儘快拿回王權,讓自己這個秦王變成真正的秦王,而不是隻坐在王位上一言不發的秦王。
三史之中的中書長史,楊明將其推薦權經過趙姬的手送到了咸陽宮中,至於咸陽宮最終會將這個職位賜予誰,是宗室,還是外卿,那就不是楊明需要關心的問題了。
門下長史的職位推薦權,楊明則將其送到昌平君手中,而最終的尚書長史,楊明則將其送到了相國府。
護軍府的構建一事,隨著一系列的權力交換,逐步走上正軌。
在這個過程中,楊明也不是毫無收穫,在禁軍的組建一事上,楊明同時得到了來自相國府和楚系,以及咸陽宮的支援,再加上趙姬的影響力,以及楊明自身的人脈,迅速在整個秦國的範圍內挑選兵馬,前往咸陽來,作為組建禁軍的班底。
而在這個過程中,楊明又做出了一件讓秦國上下十分意外的事情,三萬編制的禁軍之列中,楊明獨自留下三千人的編制,竟然不再招收各郡良家子,而是將其留給了秦國各郡縣中,因為父輩戰死,而生活困頓的少年人,這些少年年齡多在十二歲至十六歲之列。
如此一個龐大的工程,若是沒有來自相國府的支援,楊明還真的做不到,在如此大的範圍內,招收三千少年之人,來組建這支特殊的禁衛。
與此同時,在護軍府與內史府和將作府的合作中,即將成立的禁軍所需的軍營,在甘泉宮南部廣闊的原野與山林之間被劃分出來。
一處囊括了各類訓練場所的軍營,在秦王政七年的二月末正式開始動工,楊明將所圈出的土地,十分惡趣味地將其命名為上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