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在很多有心人的查探下,徐庶與曹叡的關係,終於漸漸的明朗起來,大家才知道,原來在曹叡最不得志的時候,徐庶幫了曹叡一把並且最終幫助曹叡登上了皇位。
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要難的很多,徐庶在曹叡最困難的時候幫了曹叡一把,最後登上了丞相的位置,大家也無話可說。
政治本來就是一種投資,而且是收益最大的一種投資,同樣也是值得大家拿出身家性命來搏一把的投資。眼光好的投資者,便如同那呂不韋一樣,來一個奇貨可居,最終收穫的將會是一個國家。
而徐庶當上丞相以後,馬上一反常態,頓時高調起來,接二連三的布了一條條政令。徐庶在內政上面的才華,不如諸葛亮,但是也稱得上是頂尖的人才。而如今的魏國,老的老小的小,正是人才交替的斷層期,徐庶這橫空出世,馬上震懾住了群臣。轉眼間,朝中關於徐庶的非議,就被平息了。
曹丕病逝的訊息傳到了壽春,孫權馬上決定傾力北伐,但是卻被諸葛瑾所阻止。諸葛瑾向孫權建議,接著這個機會,聯合蜀國,一起進攻魏國,讓阿斗出兵,進攻潼關與武關,同時6遜進攻襄樊,孫權進攻徐州,將魏國的防線拉扯成三段,令其收尾不能兼顧。
按照諸葛瑾的計劃,長安方面,攻破潼關,便是是弘農平原,而後蜀軍可以直撲洛陽,同時威脅到許都和南陽;而若是蜀軍攻破武關,則會直接進逼宛城。兩種方案都會威脅到宛城,宛城是襄陽的大後方,所說宛城被攻破,襄陽一線的司馬懿就等於被截斷了後路,那時候司馬懿若是不退到許都的話,必然會被蜀軍和吳軍兩面夾擊所殲滅,所以司馬懿必退無疑,魏國就會丟掉整個南陽郡乃至司隸地區。
同樣的,若是6遜一方取得了進展,攻下襄樊一線的話,南陽也必然不保,同時也會威脅到許都,同樣魏軍失去南陽,也就等於失去了武關,蜀軍便可以由武關而入,之後吳蜀聯軍無論是進攻許都,或者是進攻司隸,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僅僅一個司馬懿,難以抵擋。
東面一線,徐州本來就無險可守,若是孫權能夠取得勝利的話,整個徐州、青州、乃至兗州,都會被吳軍攻佔,一旦兗州失守,司隸與許都,將會面臨兩國三面夾擊,必然難以持久,這對於魏國來說,比前面的幾種情況更加可怕。
所以算起來,魏國有四個點要守,但是這四個點,任何一個都不容有失,而吳國和蜀國,只要是能夠成功的攻下其中一個點,牽一而動全身之下,便去取得整個戰局。
諸葛瑾的建議,馬上被孫權所採納,如今曹丕剛死,魏國的政局不穩,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而這四個攻擊點,只要是能有一個成功,魏國至少會失去四分之一的力量。
但是孫權又顧及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攻下的地盤,如何來分配。
在這方面上,孫權是吃過虧的,當年就是因為沒有洽談好這一點,最終使得荊州險些被劉備賴去,而如今諸葛瑾所提出來得的計劃當中,東線倒是好說,徐州、青州和兗州距離蜀漢太遠,蜀國就是想插一腳也力不從心,但是南陽就不一樣了,孫權可不想跟赤壁之戰一樣,給別人做嫁衣,所以孫權覺得,還是先商量好地盤的劃分,免得日後再起爭端。
……
諸葛瑾都能夠看出來,四路伐魏,會對魏國造成多大的威脅,更別說是諸葛亮了,相比起諸葛瑾,諸葛亮更看出了第五路,那便是遼東的公孫家。
遼東的公孫有一個公孫世家,崛起不過五十年而已,但是如今卻也是一方諸侯。
說起公孫家,就不得不提公孫度,這公孫度也是與曹操、劉備同一時代的諸侯。當年遼東公孫家不過是一個小世家,而公孫家的家主公孫度,也不過是一個小吏而已。公孫度與董卓手下的大將徐榮乃是同鄉,當年董卓當丞相的時候,徐榮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接下來了幾年裡,中原大亂,諸侯無力顧及遼東,給了公孫度很大的展空間。
當時遼東是屬於幽州管轄的,不過無論是劉虞、公孫瓚還是袁紹,都沒有去理會偏遠而又人煙稀少的遼東,公孫度也很老實的沒有踏出遼東,勢力漸漲的公孫度趁此機會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而後東伐高句麗、西征烏丸,而且還訓練處一番水軍,曾經攻取了山東半島。經過數年的開疆闢土,公孫度所佔的地盤,至少趕得上大漢中等規模的一個州。
不過遼東的位置,確實有他的侷限性,儘管公孫度已經是廣招流民了,甚至招納了諸如管寧、邴原這樣的賢士,但是遼東的人口依然不多,比起久經戰亂的中原,還是有所不及。
建安九年的時候,曹操攜官渡之戰大勝之師,北伐冀州,為了安撫公孫度,曹操表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同年,公孫度病死,公孫度長子公孫康襲了公孫度的官位以及爵位。而後公孫康數次討伐高句麗,並且攻破高句麗的都城,稱雄遼東,但是在劉備登基的那一年,公孫康也病死了。
公孫康病死,按理說應該由公孫康的兒子繼承。公孫康有兩個兒子,一是公孫晃,在另一個叫公孫淵。
但是公孫康死的時候,公孫晃和公孫淵都還年幼,而公孫康還有個弟弟叫公孫恭,兩個幼子有豈能鬥得過公孫恭,於是遼東太守被公孫恭所得到。
公孫恭上臺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將公孫康的長子公孫晃送到了洛陽為人質。按照公孫恭的打算,將公孫晃是公孫康的長子,歷來都是長子繼承父親的位置,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只要將公孫晃送到洛陽去,便沒有人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自己也可以一直當這個遼東太守。
也許是因為天理迴圈,公孫恭上臺以後沒多久,就得了一場大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而恰巧公孫恭還沒生出兒子,算起來這遼東太守的位置,早晚還是要落到公孫恭兩個侄兒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