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勞民傷財的行為,在別的帝國一般都很難進行,要麼分工不均要麼留戀故土不願離開。
清風帝國反而輕鬆完成。一方面是帝國堅持以民為本的政策,一方面大量的財政支出。使得百姓不但沒有怨言,反而更加支援帝國的所作所為。一些牢騷和埋怨都發洩到亞瑟帝國去了。
所有百姓一致認為,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亞瑟帝國,他們發動這次不可理喻的戰爭。期間很多青壯年放下鋤頭和鐮刀,紛紛加入軍隊。反而讓捉襟見肘的禹城軍隊有所緩和。
朝廷施恩百姓感恩。帶不走的餘糧不計成本送給軍隊。自己儲備的刀槍劍戟也不在保留供給軍隊使用。婦女自發組織起來,為士兵們縫縫補補,甚至拿出自家布料為兵士們更換新衣新鞋。
大戰在即生死難料。百姓背井離鄉流亡他處。而禹城沒有表現出風蕭蕭兮愁雲一片。確是軍民同心相互共勉。
不說此戰成與敗,若是沒有修士參與,單單這一點,足可以令清風帝國百年內屹立不衰。
原因無他,清風帝國深知一個道理,民乃國之根本。
既然懂的為民,清風帝國對修士的付出自然更多。平日間修士的點滴小事都會爭取盡善盡美。感恩之心人人都有,熱血衝動誰人不少。
前方敗績不斷,凡俗軍隊逐步撤退,反觀清風帝國的修士軍營,陣容確越發強大。整個帝國的無數宗門以及散修,紛紛自發前來支援。
不僅是在清風帝國,蔚藍星各處,清風學院走出的學員。凡是聽說此地連年戰事不斷的。十之八九放棄眼下的榮譽和事業,不遠千里不計生死加入到這片戰場。
這就跟清風學院教育的根本離不開關係了。所有學員的第一課,永遠是一成不變的以人為本。先學會做人在學著做仙。
三年的初院,堅持不懈和潛移默化,早已在幼小孩子的心湖埋下了種子。隨著時間推移孩子的成長,種子也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點滴的積累效果是巨大的,關鍵時刻如星火燎原傳遍九州。所帶來的成效更是巨大。
這才是學院的作用,一批一批的學員離校後各奔東西。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從新注入活力。迴圈往復週而復始。
平日間只是學院表面上看起來的這些力量,沒人會來歌功頌德搖旗吶喊,甚至回來添一磚加一瓦的都很少。
可是當學院真正需要的時候,無需呼喚召集。
散佈在蔚藍星各個角落的人士,廟堂高官也好,家族棟樑也好,跳樑小醜也罷,甚至是正在罵街的潑婦。只要心靈中有著清風學院的標籤,有著那顆已經茁壯成長的樹苗。
都會放下手中的事物,像是在外奔波的遊子。不約而同奔著一個方向迴歸。迴歸家的懷抱。匯聚星火成燎原之勢。
大帳裡面,正在悲天憫人叫冤喊屈的諸葛流雲,聽到懷英這個名字後,瞬間正襟危坐洗耳恭聽。老潑皮轉眼變成了老學究。
故事不長,素英婆婆從頭到尾一點兒不落講解的清清楚楚。
老頭子一本正經聆聽,不錯過點滴細節。
最後老人蓋棺定論:“不辱諸葛,她是我們的好師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