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 (2 / 3)

看到趙松來訪,李弘急忙把他迎到書房,急切問道:“今天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怎麼覺得朝堂上的氣氛越來越不對啊?這個‘今禮’和‘古禮’是怎麼回事?和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有什麼關係?”趙松笑著說道:“所謂‘今禮’,最早見於《大戴禮記盛德》,也就是光武皇帝中興後所採用的明堂制度。《禮圖》中說,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圓下方,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即為現在洛陽明堂的九室建築格式。‘古禮’則是指《周禮考工記》所載的五室明堂之制。至於和今、古文經學有什麼關係……”趙松遲疑了片刻後,繼續說道,

“戴德大師是今文《禮》學大家,因此一般來說,持‘今禮’觀念的儒士幾乎都是今文經學一派,但也有例外,比如蔡邕、盧植兩位大人。他們是古文經學大家,但堅持明堂制度為‘今禮’,並把它寫進了《漢書》。”

“也就是說,朝中很多古文經學派的大吏也是支援‘今禮’,就是九室明堂制度了?”李弘問道。

趙松點了點頭,

“大將軍,我急急忙忙來見你,就是想向你解釋三雍一事。今天朝堂上,李大人、崔大人、郗大人等大臣明顯佔據下風,這對朝廷的新政非常不利啊。”李弘暗暗吃了一驚。

建一個三雍宮,採用何種明堂制度,會對新政不利?他望著神情嚴肅的趙松,輕輕揮了揮手,

“你慢慢說,我仔細聽著。”明堂是周制最重要的禮制建築。明堂之制自西周開始廣為流傳。

昔年殷紂亂天下,脯鬼侯以饗諸侯,周公於是輔佐武王討伐殷紂。後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繼而天下服。七年,致政於成王。

在先秦典籍中,明堂多為佈政之所。《孟子梁惠王下》中說,

“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如行王政,則勿毀之矣。”其實,明堂之制除了祭祀、佈政外,還包括諸如內治、建官、頒朔、望氣、大教、學校、養老、尊賢、饗射等多項禮制活動。

在儒家經典中,三雍是禮樂教化的象徵。先秦時期,禮樂教化一直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治國理想,然而在春秋戰國,兵戎紛爭,烽火連錦,以禮樂行教化所必需的穩定局面並未出現,儒家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

“迂闊之學”。本朝立國之初,儒生們期望能

“正明堂之朝,齊君臣之位,舉賢材,佈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而陸賈、賈誼等學士亦提出了

“禮樂教化”安天下的主張。但當時天下剛剛平定,財賦匱乏,將相只能以牛車代步,廣設禮樂、詳盡制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這種內無餘財,外有強敵,諸亂未平,匈奴又至的混亂局勢下,本朝初期只能行

“黃老”之學,行無為之政,以便讓百姓休養生息。到了孝武皇帝時期,國事漸趨安定,財賦稍有盈餘,這時才有論禮樂、建明堂之議。

趙綰、王臧等公卿大臣打算仿照古制,在長安城以南建明堂,但由於

“三雍”是儒家禮樂政治的象徵,信奉

“黃老之學”的竇太后極力反對。結果趙綰、王臧被迫自殺,丞相竇嬰、太尉田蚡被免職。

竇太后死後,孝武皇帝大權獨攬,他有能力建明堂了,卻沒有實施。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孝武皇帝雖然獨尊儒術,但本質上還是推行王霸之道,他並不願意實行禮樂教化的德政。

他嘴裡所宣揚的德政和他所做的事互相牴觸,儒家理想與朝廷行事大相徑庭,儒家之說多數是用來裝飾政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