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不受禮者有因果,受禮者難矣。
也就是說,方信如果受了禮,這就等於是“拿錢教人”,是一種交易,並無多少因果可言了,豈是方信之心呢?
以後數月,方信就教導著秦素文,而且還是誠誠懇懇的教導,一點也沒有馬虎。
秦素文字有紅光,意味著他的天資甚厚,日後大有氣數,就算沒有方信,積累甚厚的他,也會出類拔萃,不過方信此時,經典要意都在心中,此人經方信一點撥,在學識上頓時一日千里,對方信敬佩不己。
這人讀書得了趣,更是入了迷,就住在方信家不走,方信這時,專門請了一個僕人來照顧他,可所謂處處為其解決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
秦家見了,以為方信對其子甚是看重,卻有些過意不去,但是也記在心中,心中就漸有一些想法了。
時光飛快,轉眼就是第二年了,方信這時也在城中檢視,也曾演算,卻還是在這秦家身上,但是秦家又普通人家,並無多少根底,心中有些奇怪。
此世界,第二年春有個節日,卻是很隆重,請了吃飯。
酒宴畢,一家人到了外堂說話,方信才坐下,便有那家媳婦捧上茶來,雖然茶是一般,但是對這家人來說,已經算是客氣了。
方信接過,謝了,淺呷一口,就放下了。
這時天色已晚,這家人對看一眼,秦正字暗一咬牙,站起來對方通道:“在下有事請教先生,不情之請,尚請見諒。”
方信目光掃過,就見得他身上黑氣閃動,其夫人同是如此,唯這少年紅光直動,心中就知道禍福並舉——要來的終究來了!
便微笑的說著:“不必客氣,有什麼話,就說罷!”
“先生可知三舉之事?”
“恩恩,略有所聞。”
“先生大才,當然知道,這天下選舉人才,一是舉德,二是舉才,三是舉道,這個舉德,卻是舉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讀書人,有名額限制,縣中每年只可舉一人,小郡每年舉二人,大郡每年舉三人,這路我家卻是走不通。”
方信點頭,表示知道,這舉德,實際上就是舉著郡縣內有功德有名望的人,但是多為世家和官府壟斷,這區區一到三個名額,哪可能給寒家士子所得。
“其次就是舉才,王上有旨,詔舉各諸侯、公卿、郡縣,舉賢良能,也是舉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讀書人,歲舉每年春來,只考取學問、法令、謀略三項,德行只要不違人倫法令,身家清白就可。”
方信又是點頭,這世界不專門考四書五經,學問考的很淺,能知經書,能懂文墨就可,關鍵是國家的法令,處事謀略等等,卻是相當實用。
想了想,方信就說著:“至於舉道,卻要修行道法有成者才可推薦,或者道觀出面推薦,但是我非是此地道觀之人,只怕作不了這點。”
這話先說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