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同時,方信也在巡查著,不過卻是靠近著三洞關最近的那個三道子縣的稜堡群
經過了二年時間,大片土地開墾成熟,一望下去,50萬畝地幾乎一望無際,農民都忙碌著,收割著沉甸甸的金黃,臉上出了欣喜的神色
五五分之,看起來賦稅沉重,實際上比起內地來,還要好上許多,這關鍵是土地兼併,大量農民變成無地佃農,這差不多也就是四六開了,而且,官府又將賦稅壓到農民身上,因此實際上早已經超過了五成。
“主上,此地50萬畝,多以水田,畝產三石,就此一項,可收75萬石糧,入得倉庫,約70萬石,這已經可養十萬軍一年了。”幕府長吏沈軒清瘦的臉上,終於出了喜色:“如加上新開墾的土地,主上,倉糧足矣!”
這標誌著李睿這個集團,終於獲得了自給自足的藩鎮體系,並且還有餘力向外擴張。
方信聽了,點頭,卻不喜色,嘆的說:“屯田雖好,利不過三十年。”
“哦,主上何出此言?”文薄參事張琢、倉曹參事兼建安郡代理郡丞姜清柏也自跟隨在其後,都出言問著。
“軍屯法度森嚴,平時屯種,戰時作戰,受官府節制,不但承擔勞役地租,還受軍役,而且賦稅都由政出,因此歷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績都比較顯著,然後世官府,值此方便,又安不加賦稅?”方信笑著:“就算我等體恤民力,後世子孫,日後官府,又安會體恤民力,所以利不過一世,多者必壞。”
這時。李睿集團還沒有太過嚴格的君臣對奏格局,所以這話一出,諸人都若有所思
“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彈指瞬間,戍客望邑。思歸苦顏。”姜清柏喃喃的說著。
方信的政策並不算稀罕,歷代初屯田時,幾乎都有“大田三年,積粟百萬”的壯景,但是都是好景不長。
歷代胸懷遠志地君主和將相也曾一再在塞外留兵屯田。想以兵農結合建立前沿軍事據點。壓縮來去飄忽地遊牧對手地活動空間。但是最終卻總是美夢難圓。
“這是官府方面地問題。幾無可解。我也不會認為後世能徹底解決。其次就是百姓自己身上了。民易受寬法。而不宜受嚴法。秦法類似軍法。不可長於民間。所以。這等軍屯之法。不可長久。日後如能解決蠻人。再無後顧之憂。那軍屯轉為民戶。也誓在必行。”方信掃看四周。淡然說著。
“主上英明!”方信如此說。周圍人等都是發自肺腑地佩服。若是旁人。還可說這話。可是方信實際上是這片大地地主人。一旦廢除軍屯。少收多少利益。這是誰都知道地事情。站在方信這個位置上。說這話就很不容易了。
“大人。此也是風水之道。唐太祖說地好。地者骨肉血脈。草木者肌膚也。肌膚不存。安能不洩其氣。是以林者養人。軍屯屢次不遠。也在於開墾時破壞草木。使地氣流失。而自然不生莊稼以養人。”這時。又有人說話。這段話說來。方信地眉宇不由跳了跳。望了上去。卻正是袁程。
五月開始。直到九月。已經有三營三十六堡9000戶安置。此人居功甚偉。方信立刻請之入幕府。卻因道士地身份。領了幕府八品參事之職。以袁先生稱之。
此人相當清瘦俊朗。其氣清清頗有修道者地風範。也是本世界第一次正式繳納道門地人。這也算是一種開始罷。不過。雖知其能。這段話還是使方信吃驚不少。
是的,在塞外沃野屯的良田,日久便淪為不毛之地,這是軍墾者缺少環保,破壞關外相對難生長的植被,而導致的大自然懲罰。
昔年“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經辛勤墾植後反而會造成“平沙萬里絕人煙”,這和生態有相當大的關係,方信自是明白,卻想不到這個世界,也有人從神秘學的角度來明白並且解釋。
頓時,方信表態,說著:“袁先生此言甚善,不知可否將此事委託於您呢?本官設地化司,以養地氣,先授千人以用!”
袁程頓時出一絲異色,想了想,說著:“善,敢不從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方信想著,然後策馬向著下一個目標前進,這也是最重要的地點之
三道子縣和衛東縣之間中間有一片無人地帶,地上草叢連綿,不時有著大小湖泊蔓延,雖然面積並不大,只有狹長地二十里,卻灌溉滋養著最茂盛豐美地草地,這裡也是方信的牧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