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不行了,魂被你勾走了。”
“第三段第三段,換戲服,穆桂英,上全妝,劇團的化妝老師,您給陶陶畫漂亮點,要有桄桄戲特色的裝扮。”
“陶陶,英武女將軍,就按照你上臺那樣來,挑一段演個看看,要耍花槍的,要帥,要颯,要把小姑娘都迷死,拉架勢,好看,真好看。”
“裝扮好了別浪費,來人來人,丟棍子那個,演一段……”
小趙絮絮叨叨充當導演,可是過足了癮。
陶陶被她指使的團團轉,暈暈乎乎的不斷的換衣服,走路,各種姿勢走路,還要做各種表情。
根本不知道在幹嘛。
全程充當牽線木偶。
直到小趙說“丟棍子”,陶陶終於有反應了,小聲提了一句,“不是棍子,是標槍,這動作叫打出手。我只練到了五梅花。”
“啥意思?有專有名詞的?跟我說說。”小趙馬上扭頭詢問。
“打出手最開始是京劇裡的,許老師學了過來,根據桄桄戲的特點做了改良,給我們武旦練的……”
打出手是為了顯示某一驍勇善戰的女將戰鬥雄姿,令多名敵將分別站在舞臺四角,將手中的雙頭短槍按順序擲向女將。
女將站臺中,用手中花槍撥加雙腳踢擲,把投來的短槍一一打回。
這個動作只要一出場,絕對是武旦的名場面。
不過桄桄戲嘛,動作更大些,而且不一定扔標槍了,還可以扔法寶。
打出手根據劇情需要和技術水平,投擲的人可由3人、5人、7人、9人組成,陶陶所說的五梅花就是五個人,她最多練到這裡,再多人就接不住了。
小趙詳詳細細把陶陶說的全記下來,準備發影片的時候用作科普。
然後找來五個小學員,圍著陶陶站成梅花形狀,依次投出雙頭短槍。
陶陶站在中間,或拍、或挑、或踢、或金雞獨立,或鷂子翻身,將短槍一一打回。
之前小趙看她們練功,穿的是普通練功服,還沒覺得怎麼樣。
現在陶陶換上全套裝扮,身穿紅藍戰袍,上鏽金色鸞鳳;腳踩厚底戰靴,身姿挺拔威武;頭戴鏽絨球,上面再插兩根長長的雉雞翎,隨著動作還會極有韻律的擺動。
再伴隨著激昂的鼓點,帥氣的不行不行。
“啊!陶陶!愛死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