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起來也不能這麼講,更多的是沒準備的就爆了。”駱一航還想再解釋,但,“有準備總比無準備的強。”
“那行,小駱你看咱們市搞旅遊的話,要怎麼個爆法,從哪方面入手。”王書記大手一揮。
小駱都叫上了。
駱一航組織了一下語言,給自己疊了個甲。
“王書記,我是做農業做食品的,我能想到的就是從吃上面入手,吃喝玩樂嘛,吃排第一位。有個笑話嘛,年輕人出去玩,就跟火車似的,逛吃逛吃逛吃,除了逛景,就是吃飯。”
王書記連連點頭,先誇了一句,“小駱很有見地啊。”
然後說道:“我也考慮過從餐飲入手,但是咱們市的傳統小吃有個問題,最有名的自然是麵皮,可是麵皮全省都有,而且過於簡單,遊客不可能大老遠坐高鐵開長途過來,就為了吃一碗麵皮吧。其他的核桃饃、漿水面等等,名氣不顯啊。”
以吃入手嘛,拿好吃的把人勾過來,然後其他旅遊景點住宿購物跟上,這個邏輯鏈條很容易想到。
王書記看來也早就想過了。
但是天漢本地的美食啊,小吃啊確實沒啥特色,或者說不咋顯。
不夠豐富,也有些簡單。
別說菜系了,本地特色菜都沒有幾個。
主要是從古至今物產都夠豐富,也一直都很封閉,生活在這裡的人悶頭自己過小日子,還不咋缺吃的。
對外不交流,對內也沒有什麼開發美食的慾望。
丁蕊就跟駱一航說過,丁蕊的爺爺,六十年代末從帝都過來蓋三線廠的時候,本地人連豬肝豬心都不吃的。
那可是六十年代啊。
丁蕊爺爺他們一幫帝都人,從老鄉家裡買豬肝豬心這些下水,一分錢能買一堆,豬肺直接贈送。
買回來支起大鍋,撒上從家裡帶來的調料,有燒餅豆腐就做滷煮,沒有就做吊子,給他們吃的美啊,連著唸叨了好幾十年。
後來本地老鄉學精了,從一分錢漲到兩分錢,最後漲到五分錢。
再再最後,本地人也學著吃下水了,價錢就變得跟帝都差不多,好日子沒有咯。
丁蕊說這個事的時候,駱一航還問過爺爺,爺爺說當初都不吃內臟,殺豬宰牛的內臟要麼餵狗,要麼釣魚,覺著腥,臭,也不會做。
後來建三線廠的時候發現來的北方人竟然花錢買,可把他們美壞了,掙了好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