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除了小秦莊和皮營圪臺村這兩片大規模種植的區域之外。
全國各地科研院所的實驗田也差不多都豐收了。
產量少的一萬多斤,多的一萬八九千斤,兩萬以上的也有幾處。
秋雁九號的成功,不但震驚了普通大眾。
更震驚的則是各大科研院校和主管部門
他們並不是被秋雁九號的產量所震撼,當然產量也嚇人的很。
但更主要的是育種4.0。
自從資訊產業大興之後。
國內許多有識之士都已預見到以後的育種方向將是數字化資訊化和大資料。
並且做出了育種4.0的定義。
但方向是方向,現實是現實。
真正去研究育種4.0的人並不多,只有少數年輕一代。
原因也很簡單,這個東西吧,屬於綜合門類,跨學科技術。
讓純學農學了一輩子的人,轉過頭再去學數學,學大資料模型,學計算機這些,真學不動啊。
另外誰也不知道育種4.0什麼時候到來,以及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一直到近兩年,文英橫空出世。
短短時間內,小滿一號、糖墩墩、秋雁九號。平均半年一個,連續培育出三種新作物,每一個還都這麼誇張,效率太嚇人了。
打個比方,如果前幾次育種革命是從走路變成騎腳踏車,騎腳踏車變成開車的話,這次是一下子開上了飛機。
這座明晃晃的高峰豎立在那裡,各大院校不得不考量是否要將育種4.0納入到教學當中。
以及在招生的時候,是不是更加要偏向多招些數學、計算機等相關學科有天賦的孩子。
唉,農學本來就招生比較困難,這再上強度的話……很愁啊。
相較於科研院所機構還在開會討論。
那些從事相關行業的個人,已經行動起來。
短短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