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888.空口白話 (2 / 3)

馬志濤完成人工培育的技術一點都不復雜。

就是最貴,最無腦,也是最快的窮舉法。

溫度、溼度、光照,三個條件,不同排列組合一把子全實驗就是了。

問題是人家這裡有智慧農業的高通量栽培加速技術,還有全方位表型監測系統。

一個加速度,一個盯著看,發現不對自動報警,自動調節溫溼度並記錄資料。

邊上還有那麼高階的實驗室,實驗裝置比他們所裡還全,而且更先進,問題菌株直接分析研究原因。

還有大資料庫直接索引資料提供調整參考。

最最重要的是,不用排隊,不用打申請,不用寫報告。

想用就用。

科研工作者的夢想啊,他們所裡做一組實驗的功夫,這邊已經做完十組。

難怪幾個月功夫,就把困住他們三年多的問題給解決了。

羨慕壞了……

——

不過王書記並不在意到底是誰培育的,他更關心這東西的市場化。

“人工種植的話,成本怎麼樣?”王書記又問道。

“高。現在成本很高,而且產量低。”駱一航說出了王書記不太想聽到的答案。

但王書記眉頭都沒皺,“新品種嘛,可以理解,產量少品質高,代表著售價高,利潤也大嘛。”

他這麼理解啊,倒是也沒錯。

就像糖墩墩唄,剛出來的時候多貴啊,現在越來越低了。

“但是生產難度也很大,讓我們馬專家跟您說吧。”駱一航又提出一個困難。

馬志濤湊了過來,介紹道:“中國美味蘑菇的菌絲需要在25度上下3度範圍內才能生長;菌絲生長階段空氣溼度75%、出菇階段85%;子實體出現原基後要增加到90%。”

“除此之外還有光照,菌絲階段暗光,時間約為30天;出菇階段需要弱光,時間10到15天;子實體出現原基,也就是長蘑菇之後,又需要暗光,時間5到8天。”

“除此之外水分ph值需要維持在6.5以下5以上,呈弱酸性。”

“除此之外還有碳源、氮源,基質選擇。”

“好在經過毛教授他們的研究攻關,已經無需覆土,省了大事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