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樞營和錦衣衛折損三成餘人馬,其中有超過一半陣亡,人數接近一百。
“紅旗軍”的實際損失是兩千八百餘軍民,其中成為烈士的達到一小半接近一千二百人,正兵戰死人數四百餘,其中有騎兵一百餘。
黃漢沒有虛報損失,只不過採取了春秋筆法,把死在亂戰中的隨軍勞役全部算了兵額報上了人馬傷亡小三千、死亡一半的數字。
東江鎮的損失是“紅旗軍”的雙倍有餘,達到了六七千的傷亡,陣亡正兵小兩千、勞役足一千。
戰果統計出來的時候東江鎮將領們都覺得贏得輕鬆,傷亡率跟斬首數對比是大明在遼東對陣後金軍以來最少的一次。
金州城內所有的金銀財寶統一收繳,督師劉之綸知道立功的將士們都眼巴巴盼著呢,他也不想夜長夢多,跟方正化、李若璉、黃龍、黃漢商議後給將士們兌現了人頭賞。
由於人頭賞比較多,最後結餘的銀子有限,兵丁們的普賞只有三兩銀子而已。
這一次東江鎮將領們沒有一個人有異議,他們都知道等朝廷的賞銀到手才是拿大頭之時。
殺了真奴男子六七千,其中有三千餘青壯年,金州大捷的奏疏送達京師一定又會轟動朝野,劉之綸這一次沒有急著寫捷報,他要跟諸將協商戰後事宜。
因為黃漢這幾天跟劉之綸秉燭夜談了多次,倆人有時候乾脆跟親衛們住在同一個蒙古包裡湊合,黃漢把自己準備如何經營金州大黑山南麓到旅順口這片國土和盤托出,聽得劉之綸一臉嚮往。
劉之綸準備跟東江鎮協調,最好把金州和旅順口都交於“紅旗軍”來經營,有了黃漢的強軍駐紮金州前線,建奴會寢食難安,東江鎮完全可以趁此良機重新去恢復義州屯田。
畢竟皮島緊靠義州登陸方便,當天就可以來回幾趟,離金州還是遠了一些。
如果沒有“紅旗軍”在東海岸的狼窩堡港口提供登陸,戰船、運輸船還要繞過旅順口來到西海岸才能夠登陸金州,遇上風浪容易貽誤戰機。
在大明文官武將眼裡如此小的地方兩鎮分守,將來有諸多麻煩事,最後容易變成推諉扯皮人浮於事。
因此方正化和李若璉也全力支援由黃漢獨立經營金州、旅順口,他們認為唯有“紅旗軍”在此才能夠起到牽制建奴的作用,才能夠堅守住金州不使此城得而復失。
縱觀大明文官武將,唯有黃漢具備財力、能力、武力經營好這片區域,唯有“紅旗軍”的管理模式才能夠讓駐守軍民自食其力。
靠窮得叮噹響的東江鎮來這裡且屯且守苦心經營基本上沒有可能性,最後還是一個龜縮在旅順口捱日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