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城可以組織的警衛人數高達三千,在錦衣衛報備的人數當然不會有這麼多,只有八百人,配備五百輛腳踏車。
兩千騎兵駐紮不夜城後,總兵力達到五千,士官以上級而且全部是當做軍官種子鍛鍊的騎兵足四成,戰鬥力無與倫比。
京城裡有至少三萬戶軍民屬於“紅旗軍”的堡壘戶,他們絕大多數是軍屬,又或者家主在“紅旗軍”體系擁有好工作。
集中居住在不夜城附近的堡壘戶比例更高,屆時完全可以發動一兩萬青壯年參與不夜城保衛戰。
當然,這僅僅是防止崇禎下黑手之時的應急預案,未必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皇權越來越弱,肯為大明效死的忠臣良將越來越少。
崇禎能夠調動多少兵馬、籌集多少錢糧才能夠完成突然襲擊?
劉之綸、方正化帶著六萬京營精銳在黃河沿線跟流寇對峙,京城裡的能戰之兵所剩無幾。
能打的錦衣衛雖然接近一萬人馬,可是從指揮使李若璉開始到同知婁允、籤事張超等等,具備實權的將領都得益於黃漢提攜、讓軍功才有今天。
錦衣衛跟“紅旗軍”相處融洽,乃是友軍,皇帝下旨進攻不夜城,估摸著一大半人馬肯定出工不出力,是不是有兩三成錦衣衛乾脆倒戈相向都不好說。
五城兵馬司的兵丁僅僅是維護治安而已,真接到跟“紅旗軍”開戰的聖旨,恐怕要有八成人立刻當逃兵,估計兩成人選擇投降已經相當保守。
總而言之,關外的強敵已經被消滅,為了強國之夢,讓龍旗飄揚在五洲四海,再也不能讓剛愎自用、暴躁、知識面窄的崇禎亂彈琴。
京城乃是最高權力的象徵,黃漢準備在明年秋天帶兵進入京城入住“漢王”府,公然成立“漢王系政權”。
取代崇禎直接批閱奏摺、任免官員、推行新政,改八股取士制度為類似於後世的公務員國考。
給讀書人做官的希望是穩定社會的基石,公平、公開、公正的國考必不可少。
唯有讓貧窮的讀書人、來源於基層老百姓的普通士兵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擁有光明前途,這個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以後“大漢帝國”的官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靠著讀書上位,一種是獲得戰功成為官老爺。
世襲爵位可以有,僅僅代表著享受國家發放的待遇,擁有代表榮譽的光環,想做官治理一方,必須參加公務員考試,或者從軍搏取軍功。
推行新政肯定會存在阻力,黃漢不在乎,侵犯了少數特權階層的利益而已,翻不起大浪。
只要能夠使得更多人受益,使得國家走向富強,不愁得不到擁戴。
這也是黃漢直接給崇禎訊號,即便他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擁有金鑾殿、擁有皇城也不意味著他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