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傳播就是文明的傳承,漢語、漢字、漢族、漢文化奠定了漢文明的基礎。
“崇禎大字典”能夠使得漢字更加容易掌握,漢語拼音能夠使得“紅旗軍”體系官話風靡天下,就是為漢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
巧了,被黃漢呼叫的三十人都曾經參加過編修“崇禎大字典”,他們在離開京師趕去天津衛之前在怡春院高歌取醉……
因為除了溫佶之外的二十九人都認為是自己在編修字典之時被徵虜大將軍瞧上了眼,故而才有了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春季攻勢的計劃已經完善,黃漢原則上是採取讓“紅旗軍”輪戰,絕大多數去年參加過會攻朔州城的將士們開始換防替下留守營伍。
水師陸戰隊大量吸收新畢業的少年,如今擴編為七個營,主將分別是黃義、沈明、安小樂、彭懷義、俞飛、皮小虎、曾同享七人。
在黃漢心目中水師無比重要,是以後全球殖民的武力保障,水師陸戰隊的七個主將清一色都是在自己身邊言傳身教的弟子,陸戰隊員超過八成都是學院派少年兵。
黃義、沈明等等七位營官不僅僅率領水師陸戰隊,他們包括陸戰隊麾下的鎮撫官、千總、把總在海戰之時同樣可以是船長、大副、二副等等指揮官。
沈明、黃義七人文化水平本來就高,又在基層鍛鍊幾年,都是“紅旗軍”中的全能指揮官,能夠分別領導騎兵、步兵、炮兵、水兵、工兵。
龍武水師一直在走年輕化的路子,由於學校有地理課,少年們都能夠開眼看世界,知道離大明很遠的地方大著呢,許多地方至今還沒有文明人。
因此太多少年渴望遠渡重洋暢遊世界,主動要求成為水手、炮手在水師服役。
由於戰船不間斷遠航南海,水師的整體素質提高得很快,水手、炮手不僅僅都能夠熟練打炮、操帆,還人人能夠打槍、放銃。
所有的水手、炮手都能夠擔任水師陸戰隊員,但是陸戰隊員中能嫻熟操帆的只有一半人,能夠把火炮打準了的隊員比例更加低,不超過三成。
調整防禦後,水師陸戰隊都用不著守土,除了黃義的營伍隨同二哥黃勇跑南洋去了,剩下的六個營伍兩萬四千人參與春季攻勢。
水師陸戰隊跟陸軍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騎兵千總增加了兩個把總工兵、一個把總使用哨船、炮艇、舢板在內河進行探報的偵察兵。
除了人數不限的親衛營外,其他營頭絕大多數正兵上限就是四千,憨子的直屬營多一個騎兵千總編制。
不算上在內地發展的營伍和親衛營,現在陸軍正兵營三十七個,水師陸戰隊營七個。
山西、宣大留守的任務交給以憨子、楊大年為首率領的六個正兵營。
跟建奴對峙的塔山防線留足四營,主將是楊國兵,另外三營主將分別是王志誠、桑羽等等。
寧遠、山海關、薊鎮需要六營佈防,主將當然是黃沂州,除了他的直屬營,還有黃峰、張揚、袁思明等等五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