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解釋道:“沒有了奧斯曼做緩衝,我們就要直面北極熊和雙頭鷹。
可以想象,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印度保衛戰就不遠了。
奧斯曼人已經準備拼命了,我們只要資助他們一批物資,奧斯曼人就會竭盡全力的擋住雙頭鷹和北極熊。
與其將大量的錢花到印度保衛戰上,不如用更少的資金扶持奧斯曼……”
財政大臣曉治·柴爾德斯不屑的翻了翻白眼,直接潑冷水道:“前提條件是奧斯曼人能贏。要不然除了激化矛盾,讓印度保衛戰提前爆發外,就不再有任何意義。”
財政大臣意思非常明顯,就是不看好奧斯曼人。一旦輸了戰爭,奧斯曼都不存在了,不列顛還沒有讓維也納、聖彼得堡承擔債務的能力。
甚至因為贊助奧斯曼的行為,引發了兩國的強烈不滿,導致兩國締結瓜分印度的盟約。
外交大臣喬治堅持道:“賬不能這麼算,奧斯曼獲勝的機率確實很低,但有我們的支援,他們能夠支撐更長的時間。
反土同盟四國中,希臘和黑山只是跟著湊數的,俄國人的軍事實力雖然不錯,可他們兜裡沒錢,戰爭經費註定只能由奧地利墊付。
我們在奧斯曼人身上投入一便士,反土同盟要贏得戰爭,就要付出數倍的代價。
法蘭西已經不中用了,拿破崙四世就算是鎮壓了叛亂,也要數年時間才能夠緩過來。
利用這場戰爭給奧地利放血,消耗他們的財力,對維護歐陸平衡的至關重要。
況且,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拖得的時間長了,總是能夠發生變化的,沒準還可以逆轉局勢。”
別的都可以當做廢話,利用這場戰爭消耗奧地利的財力,還是引起了格萊斯頓的重視。
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保不住奧斯曼,就把奧斯曼打爛,最好能夠打成白地,就算是擴張了領土,也無法增強奧地利的實力。
損人不利己,那也要看雙方的損失比。“自損三百殺敵一千”的招數,完全可以當做出奇制勝的手段。
大國博弈已經不能單純的計算得失,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要競爭對手比我虧得多,就是勝利。
……
君士坦丁堡這座古老的城市,火藥味再次濃郁了起來,反土同盟總指揮部就設在寫作政治意義非常大都市。
這也是俄奧政治上的妥協,聯軍總指揮官由奧地利派人擔任,總指揮部就放在俄國人的地盤上,以示俄奧兩國在聯盟中地位平等。
此刻聯軍指揮部已經是將星雲集,可以說是“將軍滿地走,元帥才是高層”。
沒有辦法,普俄戰爭過後,俄軍從巔峰時期的五百多萬壓縮到了五十多萬,就算是近東戰爭爆發,也只是增加到了七十多萬人。
壓縮編制過後,從軍長變成了師長、師長變成團長都是正常操作。
在這種背景下,俄軍將領軍銜想不高都難。
原本各國普遍的少將師長、上校師長,到了俄國人這裡通通不適用,最低階別的師長都是中將起步。
近東戰爭被視為撈取戰功的最佳機會,自然是從者雲集,結果就是中將團長都出來了。
或許是受到了俄國人影響,想要在戰場上可以平等對話,黑山和希臘也火線提拔了“臨時將軍”、“臨時元帥”。
尤其是黑山公國的那位元帥,大概是同時代最悲劇的元帥,手中只有一個加強團的兵力。
這麼多將軍,直接增加了阿爾布雷希特協調難度,按照慣例:戰場上通常都任命軍銜更高的擔任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