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首相點了點頭:“如果奧地利人的計劃成功,這就是第三次維也納體系了。
假如我們現在給他們搗亂,並且拉攏法國人,有沒有機會構建以不列顛為核心的歐陸體系?”
外交大臣愛德華搖了搖頭:“這非常難,且不說我們還沒有拉攏法國人,就算是獲得了巴黎政府的支援,成功率也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最近一些年,我們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下降的非常厲害。尤其是普俄戰爭後,我們扶持的普魯士王國廢了,話語權下降的就更厲害了。
法國人更慘,他們的實力不比奧地利弱,影響力也不比維也納政府弱,但他們的影響力大都是負面的。
一部分是拿破崙當年留下的,另外一部分則是吞併義大利地區付出的代價。除了西班牙外,法國人在歐洲大陸上再也找不到一個盟友。
從我們收到的情報來看,法西關係也在逐漸冷淡。如果要建立新的國際秩序,恐怕西班牙人也未必會支援他們。”
政治是很現實的,不列顛在歐洲大陸的棋子廢了,干涉歐陸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大家自然不買賬了。
拉攏了法國人,在增加了影響力的同時,也要接受法蘭西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說:比利時、瑞士、德意志聯邦,這些受法蘭西威脅的國家,就會情不自禁的站在對立面。
就算是英國人能夠把他們勉強拉過來,也不要指望人家出力。
許諾再多的利益都沒用,只要法蘭西不放棄對他們的窺視,問題就無法解決。
至於讓法國人放手?
想想就行了,沒有經歷過社會毒打,又成功吞併了義大利地區,正是法國人膨脹最厲害的時候,憑什麼聽英國的?
英法關係早就結束了蜜月期,原本被時間掩蓋的英法世仇,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兩國報紙上,就足以說明很多問題。
想讓法國人放棄自己的戰略,繼續給他們當小弟,根本就不可能。
無論誰做皇帝,英法關係都必須轉冷,不然爆棚的民族主義就會令巴黎政府崩潰。
原時空普法戰爭後,英法都對抗了很多年,要不是德二帝國接二連三的昏招,英法也站不到一起去。
現在法蘭西可感受不到威脅,所以英法關係必須惡化。涉及到了政治,利益決定了一切。
暗自盤算了一遍,本傑明首相無奈的嘆了一口氣:“罷了,國際秩序儘快建立起來,對不列顛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奧地利想要主導,就讓他們主導吧!
有條約約束,我們接下來的北德意志計劃,也會更加順利。剛剛建立了國際秩序,維也納政府總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吧!”
主導歐洲新秩序,能夠獲得的收益不僅僅只是聲望,更重要的還是推銷自己的理念。
人都需要包裝,一個好的包裝,能夠讓人在社會生活中更容易獲得成功,國家也不例外。
大國競爭是全方面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缺一不可。主導建立國際體系,無疑是擴散自家影響力最快捷的模式。
這方面維也納政府是經驗豐富,都有過兩次成功經驗了,弗朗茨自然要複製第三次。
……
聖彼得堡的血跡還沒有幹,就在不久前,這裡剛剛發生了一次大清洗,數以千計的大人物人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