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5月1日,俄國海軍偷襲了東普魯士地區,波羅的斯克地區淪陷,普俄戰爭轉折點出現了。
柏林,普魯士政府內部一片哀嚎,威廉一世急忙召開軍事會議。
陸海軍大臣羅恩分析道:“波羅的斯克地區淪陷,我們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破產。為了避免被背後夾擊,我們不得不把軍隊後撤到西普魯士。
戰爭爆發前,為了殖民地的穩定,我們沒有把遠東地區的艦隊調回來。現在的本土艦隊沒有對抗俄國海軍的實力,沿海地區的防禦必須要加強。”
這只是一個託詞,就算是把普魯士海軍全部集中起來,實際上也沒有什麼用。
丹麥海軍都可以和他們一較高下,何況是更強大的俄國海軍呢?
不能因為俄國海軍鬧出了笑話,就忽略了他們的實力。
從一開始羅恩就沒有指望過海軍,事實證明,他對普魯士海軍實力的定位非常準確。
戰爭爆發過後,本土艦隊被丹麥海軍交過幾次手,然後就被堵在了港口中,對戰爭的最大貢獻是牽制住了丹麥海軍主力。
就算是把遠東艦隊調回來,最多也就壓制住丹麥海軍,真要是進行決戰,能不能打贏都是一個未知數。
普魯士王國發展海軍時間太短了,無論是造艦技術,還是海軍訓練、軍官指揮能力均落後於海軍強國。
現在還可以用實力不濟為藉口,讓本土艦隊窩在港口中,要是遠東艦隊回來,被逼著和丹麥海軍決戰就慘了。
就算是打贏了丹麥海軍,也絕對幹不過俄國人,沙皇的波羅地海艦隊總噸位是他們2.7倍。
海軍不是陸軍,這種規模的逆襲,除非是拿鐵甲艦打風帆戰艦,不然根本就沒戲。
波羅的斯克地區失守,這是總參謀部的失誤。他們低估了俄國人的攻堅能力,又高估了守軍的戰鬥力。
海軍和陸軍是不一樣的,單從火炮上來說,雙方就不是一個檔次。
戰爭爆發過後,普魯士人就非常重視波羅的斯克地區的防守,在這裡部署了三個團的兵力。
按照參謀部的估計,就算是遭遇俄軍攻擊,依託事先修築的要塞工事防守,至少也可以守住一個星期。
然而陸軍參謀們的經驗主義,給守軍帶來了致命的損失。這些要塞能夠擋住陸軍火炮攻擊,並不等於能夠抗住海軍火炮的攻擊。
如果是普魯士正規軍,就算是要塞遭到了破壞,以三個團的兵力同樣可以擋住俄軍兩三天時間。
遺憾的是這些都是臨時招募起來的新兵蛋子,遭到炮火打擊過後,很多人的心就已經亂了。
和登陸的俄軍交手過後,他們很快就發現敵人要比宣傳中的俄軍強得多,隨著傷亡的不斷增加,負責防守的新兵部隊很快就潰敗了。
威廉一世沒好氣的說:“不管怎麼說,你們都必須要儘快扭轉眼下的不利戰局。
放棄東普魯士地區的後果,你們已經體會到了,再這麼下去國內就要爆發革命了。”
追究責任?現在威廉一世還需要軍方打仗呢!能夠在和俄軍戰鬥中佔據上風,把俄國人趕出華沙地區,就足以證明他們的能力。
要是一次失誤就換人,誰能夠保證後面的人,能力就一定更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