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於維也納體系,法國人的軍事實力被大幅度削弱,現在他們的軍隊是不少,可是動員機制已經壞掉了。
為了避免歐洲各國的打壓,菲利普皇帝在本土放的軍隊都不多,更不用說儲備大量的預備役了。
法國人的現役陸軍也就三十多萬,一旦派出去十幾萬和俄國人幹仗,他們能夠干預奧地利的軍隊就不多了。
量產引起質變,奧地利只要準備的足夠充分,動員起來的軍隊足夠多,法國人要是干預,直接揍回去就行了。
法國人敗一次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到時候拿破崙三世在國內滅火都來不及,哪裡還顧得上奧地利?
至於普魯士王國,弗朗茨準備行動開始,先放五十萬軍隊在普奧邊界上,再用戰略物資誘惑俄國人,把東線的軍隊集中到普俄邊界。
要是奧地利吃獨食,沒準普魯士王國還會進行軍事冒險,來一次破斧成舟。可是現在弗朗茨也給他們留了一份好處,普魯士政府就只能妥協了。
大家都有家有業,執掌普魯士政府的又不是中二少年,怎麼可能盲目的冒險呢?
就算是激進派,估計也要選擇先吃掉北德意志地區再說。只要這個誘餌被吃下去,普魯士王國也就只能停下來消化戰果了。
……
本來就有有意和奧地利聯合的普魯士政府,自然不會拒絕奧地利政府的丟擲來的橄欖枝了。
事實證明,奧地利政府對於普魯士王國的判斷錯了,經歷了普丹戰爭的失敗過後,普魯士政府內部很多人對統一德意志的戰略喪失了信心。
這是小國的悲哀之處,承受不起失敗。失敗過後,大家的信心就沒了。
要知道普丹兩國停戰條約一簽訂,普魯士王國的內部矛盾就爆發了,革命黨人再次發動起義,只不過起義很快被軍隊給鎮壓了下去。
在這種背景下,腓特烈威廉四世穩固政權都來不及,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戰略計劃,早就被他們丟到了九霄雲外。
歷史上,普魯士王國計劃受挫之後,同樣陷入了低潮。直到鐵血宰相上臺過後,透過一系列的合縱連橫,打贏了第二次丹麥戰爭,才挽回了士氣。
在俾斯麥的努力下,普魯士人又鼓起勇氣向奧地利發起了挑戰,贏得了普奧戰爭後,普魯士軍隊才完成了蛻變。
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普魯士贏得戰爭過後,普魯士政府放過奧地利是外交佈局,避免未來的普法戰爭中,奧地利背後捅刀子。
以及俾斯麥擔心吞併奧地利過後,造成新生的德意志帝國中天主教徒增加,引發國內的宗教矛盾。
弗朗茨卻不這麼看,就算不能吞併奧地利,難道割地賠款也不行麼?
要知道歷史上的普奧戰爭,奧地利輸了戰爭,主要損失還是體現在政治上,實際上付出的代價並不大。
身處這個時代,弗朗茨才知道普魯士王國的財政情況有多麼糟糕。結合當時的情況,奧地利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決戰失敗過後,奧地利國內的預備役動員也快要完成了,如果普魯士王國不見好就收,就會變成一場持久戰。
看了看乾癟的錢包過後,俾斯麥自然是果斷的選擇了見好就收。
利益都是靠實力爭取的,既然奧地利實力猶存,那麼要付出的代價自然就不大了。
如果奧地利政府當時破罐子破摔,選擇和普魯士王國死磕到底,沒準什麼都不用付出,等普魯士王國沒錢了自然就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