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普魯士找麻煩,弗朗茨只是順手為之,奧地利政府是不會為此投入太多資源的,現在最重要的依然是發展國內。
在普丹戰爭再次爆發的同時,俄奧談判也落下了帷幕,經過了近半年的努力,兩國終於就各自利益達成了一致。
1849年3月21日,奧地利駐俄大使韋森貝格同俄國外交大臣卡爾渥賽爾羅德,在聖彼得堡簽訂《俄奧貿易協定》。
條約內容:
1、兩國互為最惠國待遇,商業往來關稅不得超過第三國;
2、兩國結成貿易戰略伙伴關係,遵循自由貿易原則;(一方與第三國爆發戰爭,雙方的貿易照常進行)
3、……
這些份很草率的商業貿易協定,顯然不是兩國政府努力半年的成果,真正值得雙方重視的還是簽訂的密約,包括《俄奧軍事同盟》、《俄奧勢力劃分》。
《俄奧軍事同盟》內容:
1、自條約簽訂之日起,兩國正式締結軍事同盟;
2、如果一方遭到外來軍事入侵,均視為向兩國共同宣戰;
3、某一方向第三國宣戰時,可以要求對方進行援助,包括物資援助和軍事援助;
4、……
毫無疑問,《俄奧軍事同盟》是《柏林公約》延續,甚至還更進了一步,只不過締約國沒有了普魯士。
因為普丹戰爭的關係,尼古拉一世對普魯士王國非常不感冒,這場戰爭的爆發也標誌著“北方三宮廷”時代的結束。
與軍事同盟相比,《俄奧勢力劃分》才是兩國結盟的基石,兩國各取所需,拿到了需要的一切。
條約規定:
1、奧地利承認俄羅斯帝國對黑海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及沿岸土地擁有全部主權;(包括君士坦丁堡、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的部分地區)
2、奧地利承認俄羅斯帝國在遠東所的權益;
3、奧地利政府承認俄羅斯帝國在中亞地區的利益;
4、奧地利政府承認俄羅斯帝國在波斯的權益;
5、兩國共同瓜分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的利益;
6、俄羅斯帝國承認奧地利對南德意志地區擁有主權;
7、俄羅斯帝國承認奧地利在多瑙河流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