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左傳》《鞌之戰》
弗朗茨這是利用時代差距搶注冠名權了,只要奧地利能夠發展壯大,加大對各邦國的優勢,就可以李代桃僵造成既定事實。
人心思變,歷史義大利地區的統一和德意志地區的統一,都是因為統一的思想深入人心。
要是沒有這個基礎,撒丁王國也沒有能力統一義大利地區;普魯士王國多半會感受一下哈布斯堡王朝的苦楚,被德意志邦國聯合國外勢力揍的半身不遂。
費利克斯首相冷笑著說:“只要德意志地區民眾認可了,各邦國政府就算是不想認,到時候也由不得他們了。
為了避免外力干擾,我們最好還是秘密行動,先和這些邦國一家一家簽訂密約,等協議達成過後再對外公佈。”
作為堅定的德意志派,費利克斯首相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向德意志地區擴張的機會。
在他看來神聖羅馬同盟,或者說是神聖羅馬帝國,就是用來抗衡普魯士人提出小德意志思想的最佳利器。
如果普奧兩國實力繼續壯大下去,擺在德意志邦國面前的就只剩下兩條路了,要麼加入普魯士領導的小德意志,要麼加入奧地利領導的神聖羅馬帝國。
沒錯,到了未來就不是神聖羅馬同盟,而是神聖羅馬帝國了。
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北德意志邦國多半會倒向普魯士王國,可是南德意志邦國就不一樣了,他們天然傾向於奧地利。
在弗朗茨的影響下,奧地利已經出現了普奧聯手瓜分德意志地區的聲音,這個聲音不光是在奧地利有市場,在普魯士同樣也不乏支持者。
沒有統一德意志地區前,普魯士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們能夠統一德意志地區,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最高目標只是兼併北德意志地區。
容克貴族們還沒有後世那麼牛逼哄哄,讓他們去打敗奧地利、法蘭西,估計還沒有開戰一個個就慫回去了。
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打不贏。
要不然克里米亞戰爭中後期,普魯士王國就動手了,英法和俄國人陷入了苦戰,只要擊敗奧地利,他們就可以統一德意志地區。
不要看後世的德國軍隊天下無敵,但那是未來不是現在,普魯士王國的崛起是1848年改革過後,才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現在還是一個封建王朝,綜合國力制約了他們的軍隊實力。歷史上的成功充滿了巧合性,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都是在賭國運。
根本就不是教科書上說的那樣,贏在制度上、贏在了義務教育上、贏在了綜合國力上。
要是奧地利政府自己不作死,用人失當、軍事部署失誤,普奧戰爭就沒有那麼容易結束,只要拖上三五個月普魯士就只能哭了。
普法戰爭更是喜劇,已經飄了的拿破崙三世自認為是軍神再世,根本就沒有進行全國動員,匆匆就對普魯士王國宣戰,用22萬法軍和47萬普軍決戰。
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普法戰爭結束後,德國統一經過一番包裝過後,德軍的軍魂就建立了起來,戰鬥力達到了巔峰。
成功者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弗朗茨對正在崛起中的普魯士非常忌憚。
在他看來要麼提前打斷普魯士王國的統一之路;要麼就乾脆放任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地區,奧地利轉移發展方向。
這個選擇題由不得他來做,現實已經幫他做出了決定。奧地利民眾無法容忍喪失德意志領導者的地位,奧地利政府也承擔不起這個政治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