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的惠能,現在應該在廣東法性寺出家,也就是嶺南道。
如今的惠能已經小有名氣,惠能三十歲才出家,他是天生就有佛性,年輕時目不識丁,看不懂典書,卻能聽金剛經悟道,心生佛念。
唐朝的道教興盛,而且多次抑佛滅佛,大唐皇室自詡是道祖李耳之後,因而扶持道教。
其實這滅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參雜著政治原因,同時也是因為當時的佛門寺院佔據著大量的良田,而且不需要繳稅,這導致大量的地主將田地掛名在寺廟之下逃稅,一些名門寺院名下的田地多達萬畝。
國庫收入銳減,引得當權者震怒,這等同於是動搖了國之根本,也是當時的佛門中人利益燻心,本是方外之人卻要入世以身應劫,不殺這佛門賊禿又殺誰。
佛道之爭由來已久,各有興衰史,不過現在還未到達抑佛的頂點,現在佛門依舊昌盛,特別是武則天,因為不是李家人,所以自然不尊道教三清,所以奉舉佛門。
歷代帝王都是選擇泰山封禪,武則天反而選擇嵩山封禪,就因為嵩山在當時已經是佛門聖土。
這個時候也算是中國曆代以來,佛門最鼎盛的時刻。
佛門弟子教眾眾多,所以佛門中也是人才輩出,惠能現在雖說有些名氣,不過還沒達到頂點。
白晨站在法性寺前,白磚青瓦佛塔高聳,廟宇中梵音漸起。
這個時代的宗教是純粹的,信徒也是純粹的。
不像後世那般縱慾物流,出家人早已忘了根本,忘了清規戒律,忘了青燈古佛。
雖然一樣也有權力糾葛,可是依然有驚才絕豔的佛門弟子,道家名流,他們只爭彼此的道,忠於自己的信仰,忠於自己的信念。
門口一小沙彌打掃,白晨漫步上前。
“阿彌陀佛,這位施主是來上香的?還是來聽師父早課的?”
“小師父,在下遠道而來,前來求見惠能禪師,盼惠能禪師能為在下解心中所困,勞煩小師父代為通傳。”
小沙彌的臉上露出一絲詫異:“施主是洛陽來的?”
“在下雲遊四方,並無定所,聽聞惠能禪師大名,所以特來求見。”
“這樣啊……禪師現在並不在寺中,施主所求貧僧無能為力,請施主恕罪。”
“可否告知惠能禪師去了何處?”
小沙彌猶豫了片刻,打量著白晨,半餉才開口道:“施主當真不是洛陽來的?”
“在下可以向佛主發誓。”白晨微笑道。
“切莫不可,貧僧信施主便是了”小沙彌可不敢讓白晨對佛主發誓:“前些日子,有幾位洛陽來的大官人,想請禪師與他們去洛陽一趟,禪師當下便拒絕了,而後便獨自離寺,說是避這凡俗權勢紛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