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樓看著徐一舟拿出來的課程表,饒是以他的心性都忍不住輕輕吸了一口涼氣。
“好變態的課程表!”
課程表從早上五點半,一直排到下午六點。
下課時間倒是跟學校同步,可早上的上課時間,卻是比學校規定的時間足足提前了三個半小時。
早上五點半在山頂操場拉山膀跑圓場壓腿踢腿,七點開始喊嗓,八點二十早功結束吃早飯,九點開始正式上課。
或許是考慮到早上練早功消耗了很多體力的原因,上午的兩節都是基礎理論課,十一點四十五放學,下午兩點上課。
下午的課程安排則是基本功,一直到下午放學都是基本功。
學京劇的人都知道,京劇的基本功就是人們常說的唱唸做打。
“唱”和“念”需要張嘴發聲,不需要肢體動作,聽起來只是張張嘴的事,事實上學戲的人都知道,在練習唱工和念工的時候,同樣能把人累的半死。
甚至,一不小心還會把人練的崩潰懷疑人生。
京劇唱腔的抒情性較強,在戲劇衝突強烈,人物情緒激動時,??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盡情發揮。
“做”和“打”不需要張嘴,只需要肢體動作就行。
如果要用一個字連歸納和形容京劇基本功裡的做工和打工,那麼程小樓一定會說:累!
做是舞蹈化的形體動作的泛稱,??是加工形態的生活動作,透過手﹙手勢﹚、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靈活運用,使戲中人物的形象、氣質更增光彩。
在京劇裡,當戲劇衝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動時,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揮灑就更誇張起來。
京劇中的打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用以表現戰鬥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掙扎、暈厥等。
凡用古代兵器刀槍劍戟等對打或獨舞的,稱之為“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滾跌撲的﹐稱“毯子功”,還有成套的連續性的武功技術,如“起霸”、“走邊”、“趟馬”等,一般用來渲染戰鬥氣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徐一舟拿出來的課程表上倒是沒有寫的那麼詳細,下午四個小時的課程,全部只用了基本功三個字來概括。
以程小樓在特招考核和今天第一節課對他的瞭解,下午這四個小時的基本功課程,十有八九會讓班上很多人都哭爹喊娘。
“本來想把晚功也加進去,不過鑑於大家也都有自己的事,加上我相信你們都有練晚功的習慣,所以晚功大家就回去自己練好了。”
“晚功的時間不用太多,以兩個小時為最。”
徐一舟一副我很為你們考慮的笑了笑,話鋒一轉又問道:“對於這份課程表,各位同學還有什麼問題嗎?”
底下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都沒有人吭聲。
大家都是打小就這麼學戲過來的,早功和晚功都是必修課,唯一的區別,就是徐一舟安排的早功時間也太早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