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如果將京劇濃縮成迷你版的三四分鐘,且不說做不做的出來。
為了唱一出三四分鐘的戲,就得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化妝穿衣服。表演結束後,又得再花十幾分鐘的時間,卸妝脫衣服,然後再化妝穿衣服演下一場。
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先消失的就得是戲院。
因為每一齣戲都需要不同的造型和扮相,甚至需要勾畫不同的臉譜,僅僅只是為了給戲迷們唱三分鐘的戲,就需要45分鐘的時間來做扮相和卸妝,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且,每一齣戲中間間隔那麼長的時間,就算唱戲的願意,聽戲的也不願意。
總不能一家尋常的戲院同時養著,搞一場晚會需要用到的那麼多人吧,那戲院老闆也扛不住。
京劇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捧角兒。
每一個戲院都有自己的臺柱子壓臺,很多戲迷去那家戲院,基本上也都是衝著角兒去的。
這種伶人和戲迷之間特殊的相處形式,也註定了京劇不可能像流行歌曲那般,將時間壓縮到三四分鐘。
壓縮時間這種方式,程小樓曾經也仔細研究過,最終得出的結果就是不可能,不現實!
表演時間上的特殊,確實是京劇這門藝術的硬傷。
這種形式註定它不可能成為當下流行歌曲那樣帶有快餐性質的藝術,和大街小巷讓人耳熟能詳的傳播能力。
但這也並不能說明什麼。
因為單單從時間上來論,一場摺子戲的時間,跟一個小品或者一個相聲差不多。
為什麼小品和相聲可以煥發第二春,而京劇就不行呢?
全本戲的時間,則是跟一場電影的時間相去不遠。
既然電影可以發展的越來越火爆,那為什麼京劇就不行呢?
從表演時間上而言,京劇跟小品、相聲、電影,本質上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電視劇就更不用說了,一部電視劇少則二三十集,多則一百多集,有些動畫片甚至拍到了上千集,追的人還是有那麼多。
所以時間,並不是京劇逐漸走向衰敗的癥結所在。
在程小樓看來,京劇之所以越來越沒落,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京劇藝術本身,跟不上時代和潮流,不再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