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樓輕輕吸了口氣,退出部落格把手機遞給潘玉有些頭疼的揉了揉太陽穴繼續說道:“只是那些黑子跳出來的也太早了,這倒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梨花頌》是一首典型的京歌作品,對這個世界來說本就是一種從未出現過的全新藝術表現形式。
任何一種新藝術的誕生,在初期都會遭到質疑和抨擊,這是雷打不動的慣例。
就好比京劇誕生之初,同樣被很多人罵的一文不值,批的一無是處。
京歌本就是加上了京劇音樂元素的歌曲,是對京劇改良與創新的一種嘗試,同時也是對現代歌曲的充實與豐富。
跟嚴肅的京劇相比,京歌實際上更符合年青一代的審美,傳唱度也會更加廣泛。
程小樓之所以將京歌《梨花頌》作為第一首正式進入華國梨園界的作品,其實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被人質疑和抨擊,也在他的意料之內。
“那現在我們該怎麼辦?”
潘玉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時間,發現已經快一點五十了,距離跟梨園之聲運營部總監秦牧雲約好的時間只剩下不到四十分鐘,這個時候他最擔心秦牧雲也看到了網上那些對程小樓和《梨花頌》的抨擊質疑帖子,怕他會臨時改變主意。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這會兒著急也沒用,索性順其自然吧,我也想看看圈裡圈外對京劇創新和發展到底是個什麼態度。”
程小樓認真想了想,決定暫時什麼也不做,安靜的做個旁觀者。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時候有人跳出來抨擊質疑他其實也不見得就是壞事,或許罵的越兇抨擊的越厲害,他和《梨花頌》給眾人留下的印象才會越深刻。
“梨園行可不是所謂戲評人和個別老前輩的領地,千千萬萬的戲迷才是這個圈子裡真正的主人。六哥,你看看《梨花頌》在梨園之聲上的下載量還在繼續漲沒有?”
不到24個小時下載量就突破了500萬大關,再次重新整理了梨園之聲新人榜的記錄。
其實這就已經說明了戲迷們對《梨花頌》這首作品的喜愛,那些著名戲評人和個別梨園前輩的抨擊質疑真的還重要嗎?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任何一首作品,最終都會面向市場,面向觀眾。
市場和觀眾,其實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一切被市場和觀眾拋棄的作品和藝術形式,都已經不再符合當下的潮流和審美,只能逐漸淹沒在歷史的洪流當中。
比如說曾經風靡一時的舞龍、舞獅,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打鐵花。
甚至於唐詩宋詞現在又有幾人在繼續創作?
我們能做的不過是學習、背誦、傳承罷了。
詩歌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發展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傳承到當代已然變成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這何嘗不是一種傳承,一種創新,一種順應歷史發展軌跡符合當代審美的變革?
在程小樓看來,京劇藝術同樣如此,同樣需要創新、發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