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者,可以輕鬆掏出黃卡領張免費門票,在大明歷史博物院的首個陳列館艱苦創業館的一幅傳世名畫中,一窺蜀世子朱平槿在崇禎十五年夏秋之交,即他率領護**走出四川邁向全國之前那段時間的一些所作所為。m.
艱苦創業館空曠而宏偉的中央大廳,總是人頭攢動,亮光閃爍。
跨入中央大廳的巨大銅門,一幅用天然彩色碎石鑲嵌的巨幅壁畫,毫不猶豫地填滿了每一位參觀者的眼框。
大廳穹頂上的無數盞聚光燈,準確引導光線匯聚在巨幅壁畫的焦點。
光芒之中,身材較正常人高大一倍半的蜀世子朱平槿騎在前蹄飛揚、張口嘶鳴的雄壯戰馬上,左手緊拉韁繩,身體後仰,卻依然努力地側身回首,盡力向地上之人伸出右手。
在世子戰馬之側前,一名衣袍破舊、鬚髮皆白的老軍半跪於塵土,骯髒的雙手高舉,含淚的雙目仰望,似乎在哀求,又似乎在吟誦。
戰馬上的世子悲憫而仁慈,宛如紅塵濁世裡的救世主;塵土中的老軍執著且憧憬,一如苦難歷程中的朝聖者。
兩人指尖觸碰之際,猶如天神與凡人,完美合體。
兩人目光碰撞那一刻,彷彿**與精神,渾然交融。
此時,一面漫卷飛揚的世子盤龍蜀字旗,一片服色雜亂的行伍軍陣,數位表情豐富、動作誇張的將軍大臣士兵,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兩位的焦點人物的陪襯和點綴。
更使畫面具有神聖而悲愴韻味的具象出現在左上、右上兩個角落。
佛道兩種主流宗教的象徵人物,天蓬元帥和觀音菩薩,隱現於青色城牆上方的五彩雲霞之中。天蓬三頭六臂,驅萬聖齊臨,致群魔碎滅;觀音千手千眼,以大悲願力,現五濁惡世。
畫前銅牌說明,此畫名為《殿下與老軍》。繪製時間是崇禎十五年冬。
事件原委,是崇禎十五年七月十九日蜀世子朱平槿在眉州城下大閱諸軍時發生的一件著名的驚駕事件。
……
眉州收復,朱平槿終於徹底平定四川,成為貨真價實的蜀地之王。
可無需諱言,完成四川剩餘官軍的整編,這才是朱平槿眉州之行的最大收穫。四川官軍各路高階將領,已經全部表態支援整軍。
支援整軍不是一句空話,肯定還有具體的措施和行動。但只要他們服從調遣,這就夠了。要讓他們發自內心的追隨效忠,需要時間,需要教育,更需要手段。
在這些少數高階將領之外,許多官軍中的舊軍官因為政治上可靠,有資歷有戰功有專長,被大膽啟用,調任新職。這種不拘一格、唯德才是舉的用人之法,既極大解決了護**軍官缺位的老問題,也極大地調動了官軍舊將們的事業熱情。
如護**第十五團第四營營長、原都司李一進被晉升為重炮兵第一團副團長,既緣於上官楊展的極力推薦,更源於他在巴山之巔大壩巡檢司的頑強堅守。
嘉定州羅徽堡守將百戶廖佐,也因為善作營壘,實心任事,被監軍部破格推薦提拔為護**工程兵第一團基建營營長。
然而,護**自從肇建之日起,他的根便深深紮根於下級軍官和普通計程車卒之中。
護**的肇建者朱平槿很清楚:只要對他的信仰及於護**的普通士卒,少數心懷異志將領不可能威脅他的統治,即便遠在京師的皇帝也不能撼動他的地位。所以他的精力,永遠要放在不那麼高大上的基層之中。而閱兵,則是他與普通士卒一對多交流的重要方式。
崇禎十七年七月十九日,眉州前線各參戰部隊、支前民夫以及起義有功人員在眉州北郊碼頭集結,接受蜀世子殿下大閱。
劫後餘生的眉州居民及鄰近的彭山、仁壽、青神、洪雅等縣士紳賢達也有幸受邀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