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大將中,若論善於招降納叛,無人可比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東臨清人,父母早亡,為其叔父帶大。
臨清在大運河邊,商貿之業盛于山東。左良玉耳燻目染,長大了便十分善於與人打交道,也就是情商很高。
左良玉投軍遼東後,因為身高體壯,力大過人,又能左右開弓,所以很快便在一群粗莽軍漢中脫穎而出,當上了軍官。這時,他善與人交道的本領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一次機緣巧合,讓左良玉結識了他此生的貴人,那就是東林大佬侯恂。從此以後,左良玉在東林黨的公開讚頌與暗中庇護之下,在剿賊戰場上屢立新功。
崇禎六年,左良玉因兵部職方郎中李繼貞所謂的仗義執言,晉升都督籤事、援剿總兵。然而就算左良玉升任總兵,那也不過是大明朝數十位總兵之一。兵不過數千,將不過數員。
這時,左良玉另一個暗藏的特質展示在官場面前,那就是善於審時度勢靈活應對,就是情商高,智商也高。
崇禎七年,秦賊大舉南渡黃河,進入了中原廣闊天地,頓時氣焰大漲,分兵數路,呈離心方向進攻,把鳳陽祖陵都燒了。
斯時左良玉兵少將寡,糧餉不濟。於是左良玉打起了聰明仗,俗稱滑頭仗。能打則打,不能打就躲;能守則守,不能守便跑;能搶則搶,絕不餓著士卒;能收編則收編,絕不斷人後路、打得你死我活。
崇禎七年到九年這三年,許多過去的名將倒在了賊寇的刀鋒下,而左良玉卻混得風生水起,名聲日響。
崇禎十一年正月,左良玉和陳洪範在鄖西大敗張獻忠,並隨後識破了張獻忠的詐降之計,對張獻忠連砍帶射,殺得他血流滿面,差一點丟了性命。
崇禎十三年,收編了大量賊寇的左良玉已經成了督師楊嗣昌口中的“大將之才,兵亦可用”,並拜為平賊將軍,開衙建府,距離大明軍人的最高等級——封爵,僅有一步之遙。他所統領的部隊實力,也遠遠超過了一個普通的總兵。
這時,左良玉與東林之間的關係,已經由依附變為了合作。
東林黨依靠左良玉,坑死了死敵楊嗣昌;左良玉也依靠東林黨,保持聖眷與獲得糧餉。
強強合作,取得雙贏,對左良玉和東林黨都有好處。然而對於那些非東林黨的大佬,乃至於京師的朝廷和皇帝,那就並非人人喜聞樂見的好訊息了。
丁啟睿是河南永城人,與歸德人侯恂乃是近鄰,平素多有交往。所以他就算沒有在東林黨的旗幟下宣誓,也算作東林黨的外圍人士。丁啟睿此生宦途平坦,步步高昇,既是靠著文章功夫和軍功累計,靠著家族影響幫襯(注一),也是靠著孫傳庭、楊嗣昌的推薦提攜以及東林黨的暗中助力。
自從丁啟睿接任楊嗣昌的督師之職後,中原局勢迅速惡化,朝廷百官日漸不滿。丁啟睿無法駕馭擁兵自重的左良玉,也讓皇帝十分失望。
來自京師的訊息說,皇帝有意讓新任內閣次輔吳甡接替丁啟睿出任督師。吳甡是正宗的東林黨大佬,或許可以有效駕馭擁兵自重的左良玉,亦或許可從富庶的江南征到更多的錢糧。
楊文嶽是四川南充縣人,其家族籍籍無名。
早年楊文嶽在行人司幹過,後擢為臺諫官兵科給事中。崇禎十二年,他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整日裡與丘八為伍,與流賊殺來殺去。
項城之敗,楊文嶽跑脫了,而傅崇龍沒跑脫。皇帝給了楊文嶽一個革職留任戴罪立功的處分;馳救開封,皇帝又賞給他一個官復原職。
然而來自京師的確切訊息說,皇帝對曾經臨陣逃脫的楊文嶽極度鄙視和不信任,已經秘密派人收集他的犯罪證據。一旦條件成熟,就派人來替換他。
而楊文嶽的最終命運,便是下到詔獄,落個熊文燦、鄭崇儉、邵捷春一般棄市菜市口的悲慘下場。
丁啟睿和楊文嶽要軍功,保住自己的位置或者腦袋;但軍功對左良玉可有可無。
只要軍隊的實力儲存,在大明軍事形勢日漸惡化的大氣候下,朝廷給左良玉封爵那是早晚之事。所以丁啟睿和楊文嶽要拿左良玉的兵去換取軍功,保住自己的位置或者腦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但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大明官場面紗文化的籠罩下,並不會立即爆發。因為一旦爆發,很有可能便是多輸的局面,讓官場中的其他覬覦者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