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四百九十八章 生死轉圜(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四百九十八章 生死轉圜(二) (1 / 3)

按照中國的五行學說,世間萬物有個基本規律,那就是:相生相剋。

例如最簡單的划拳,錘子贏剪刀,剪刀贏帕子,帕子贏錘子。再厲害的傢伙,只要遇到了他的剋星,一樣咯屁的命。

兵法也是如此。再厲害的招數,也能被其他的招數剋制。

“分進合擊”的剋星,便是“各個擊破”。

韃子的第一位領袖野豬皮努爾哈赤便是此中高手。

在薩爾滸之戰前,努爾哈赤說過一句話,準確說明了“各個擊破”這種戰術的特點:

“憑爾多路來,我只一路去!”

在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充分利用騎兵優異的機動性,先集中全軍向孤軍冒進的杜松部發起攻擊,陣斬杜松等將,全殲大明西路軍。

戰役第二日,努爾哈赤乘勝追擊,再次集中全軍攻擊杜松的後援馬林部,馬林僅以身免,所部全滅。

戰役第五天,努爾哈赤再次利用騎兵優異的機動性,預先搶佔攻擊陣位,在半路伏擊大明東路軍劉綎(TING)部。劉綎父子三人全部戰死,所部及朝鮮軍全軍覆滅。

此戰中,努爾哈赤集中使用主力,用了五天時間,憑藉敵方一半的兵力,依靠周密的計劃、準確的情報和強大的機動能力,在三個孤立的戰場形成了對敵的絕對優勢。

最終的結果,完全符合蘭開斯特模型的精算結果。韃子只用很小的損失,便換來了殲滅明軍四萬五千八百人的巨大戰果。此戰之後,明清攻守異位,成為大明朝覆滅的起點。

為什麼四路明軍的“分進合擊”會失敗?為什麼野豬皮的“各個擊破”會成功?

二十多年來,大明的文武百官在研究,朱平槿也在研究。

朱平槿的結論是:在這個時空裡,時間、空間、速度等各個變數,都在以一種粗曠的,或叫原始的方式在進行。小時、分、秒等精確的時間單位,還等待著神級的朱平槿和他的老婆來發明。可就算他們發明了,沒有用於精確計時的工具,任何人依舊徒喚奈何。

時間是這樣,空間、速度、聯絡方式等要素也是這樣。

沒有精確的地圖,沒有良好的道路交通網路,人馬六條腿的低下機動能力,眼睛看、耳朵聽、馬匹送、腳板走的聯絡方式,一切的決定因素都說明了一點:

在地域廣大、地形複雜的戰場上,進行精確協同是不可能的。

可分進合擊的成功,恰恰就仰賴於精確的協同。沒有精確的協同,分進就很難形成合擊,最後很可能被各個擊破,變成一場災難。

朱平槿在理論上總結了分進合擊與各個擊破兩種戰術之間的辯證關係,比較了他們的優劣,指出他們之間的轉化條件。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朱平槿近期的軍事著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之中,供護國軍中高階將領中閱讀。

劉鎮藩當然沒有世子爺的理論水平。但他身經大小數百戰,同樣清楚戰場的實際情況。

在巡撫廖大亨長期的錢糧支援下,劉鎮藩用這些錢糧招募秦地流民當兵屯墾,所以整編後的第十一團兵強馬壯,有四個步兵營和一個騎兵營的大編制。另外,他還指揮著元壩屯墾輔兵編成的一個守備營以及第五團十八營王省吾部。

但是,劉鎮藩必須抽出部分兵力守備從百丈關到吳埡鎮這條交通線上的若干要點,保證軍需物資尤其是必不可少的糧食,從百丈關卸船經陸路轉運到吳埡鎮,再透過米倉古道的石板路,轉輸

至群山之中的南江縣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