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十月正朔(初一)清晨,在省城的蜀王府官員再次朝服齊聚承運門外,等待世子傳召。只是今天沒有朝會,只有一份世子的旨意下來,對幾天前的朝會做了正式的結論。
鄭安民拿著一份今天剛上市的報紙下了轎,又碰到了一身襴衫的洪其惠騎馬趕到。
兩人聯袂走遠,洪其惠突然小聲提醒鄭安民:“鄭大人,世子和羅姑娘雖說有時也會乘轎,可是他們都不太喜歡,說人騎馬尚可,人騎人太不人道!”
“喔,本官倒真疏忽了!”鄭安民連忙拱手稱謝。他確實大意了。世子不喜坐轎而喜騎馬,這他早知道。原來只是覺得世子年輕,貪圖眼福,不喜歡悶在矯中,誰知還有這個講究!聯想到世子在管府事之後,授意青聯會的學子們寫了幾篇關於“仁政”的文章,發表在復興報上。看來世子不僅僅是嘴上說說,更是要身體力行了。
“洪大人,今天這個報紙看了嗎?”鄭安民開啟復興報頭版,把上方大大幾排黑體字展現在洪其惠面前。
洪其惠一見連忙拿過來,停下腳步看起來。須臾間他就搖起了頭:“想不到,萬萬想不到,政研室果真一語成讖(CHEN)!兩個總督、三個總兵、四萬人馬,就這樣在丟在了項城!傅督身死,國家又少了一員正臣!河南危矣!”
“左軍可以援豫麼!”鄭安民微笑道。可他想想後也搖搖頭嘆息道:“可惜了傅督標營裡的那些川兵!若是加入護商隊……哎!”
……
秦裔站在承運殿門前的臺階上,向站在平臺上的官員宣讀了朱平槿的旨意。旨意內容不復雜,主要是宣佈幾件事。
首先宣佈蜀王府的文武統御機構和屬官的調整。
文官方面,長史司依然保留,新設蜀王府政務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長史司原下轄之所有機構,典膳、奉祠、典寶、紀善、良醫、典儀、工正諸所一律保留,各級官員一律留任。
主要職能劃歸新設立的政務司。總理鄭安民兼,主抓全面,分管王府對內對外對上之事務;副總理李崇文,分管王莊、農業及水利、道路設施建設;副總理洪其惠、分管財政、金融、工商、稅收;副總理兼化夷部部長高安泰,分管蠻夷土司事務。
政務司下設辦公廳、民政部、財政部、警察部、工商部、農業部、建設部、教育部、宣傳部、化夷部等九部一廳。辦公廳主任典簿王彬兼(正營級);民政部部長鄭安民兼;財政部、工商部長洪其惠兼;農業部、建設部部長李崇文兼;警察部部長審理正賈繼昌兼(副團級);教育部部長舒師傅兼;宣傳部部長孫洪兼;化夷部部長高安泰兼。
政務司新設之後,長史司的職權大部分被轉移。原來的長史司文官,若沒能在新的政務司兼職,那以後就只能在王府這個小天地裡打點雜。在場原王府長史司的文官們可不是傻子,個個明白了世子的用意。他們面面相覷,開始各自盤算。
最後悔的王府官,莫過於工正所的王工正。世子當眾點他主持火器局,結果他腦袋進了水、豬油蒙了心,把一個團級待遇給硬生生給推掉了。現在只能守著正八品的俸祿過活,相當於一個排級待遇。他婆娘一提起這事,就要用豬的某個器官形容他一刻鐘。他也曾經試圖做些事情來挽回,比如親自上陣,帶著首飾作的工匠為世子製作了一件鎖子甲。世子和羅姑娘倒是很喜歡,在他獻寶時還當面表揚了他“用心”。但世子只是讓他組織大規模生產鐵絲,卻沒讓他大規模製造鎖子甲,讓他有些摸不準世子的心思。
武官方面,參、監兩部的機構不變,增設總後勤部,全面分管軍隊後勤供應保障事務;增加了一個水軍指揮部,指揮江面上的那幾條小船。
後勤部長王崑山兼(副團級),第一副部長吳泰(正營級)、副部長李立(正營級)。總後勤部下轄預算局、火器局、軍醫、軍馬、各兵器作坊、獨立第一輜重營等部隊。
大明朝官制,以文制武,幾乎軍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由文官控制。控制的程度之深,遠遠超過了前朝兩宋。在中央層面,吏部管著武官的任命;戶部管著錢糧和兵役;兵部管著作戰和銓敘;工部管著兵器製造。所有與武事相關的,基本與武官不相干。武官們除了揮刀弄槍,基本上喪失了對軍隊的管理權。永樂皇帝御駕親征北邊草原的蒙古殘餘,戶部曾拋開一切事情,全力為大軍供應糧草。但是崇禎年以來,由於戰事不斷,家丁盛行,軍隊的將領日漸跋扈,在朝廷對軍隊的諸多控制手段中,後勤的制約地位更為突顯。可是軍事後勤與民用供應大不一樣,兩者混為一談,是要吃敗仗的。讓文官們拋開正事,來幹不熟悉的軍事後勤保障,他們未必能將事情做好。這次朱平槿將文武分開,沒有執著於文武官員的身份分野,而是從事情本身的性質來著手解決。他的三總部,用的還是有文化的讀書人。
水軍指揮部,還只是一個停留在旨意中的機構。具體人員和編制,自然會另行規定。
王府的文武統御機構,除了健全編制、充實人員以外,還特設了兩個文武交叉任職的非常設委員會,分別凌駕於政務司和三總部之上。一個叫做蜀王府政務委員會;一個叫做軍機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