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二百八十八章 脫困之謀(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二百八十八章 脫困之謀(二) (1 / 2)

一番短暫的插曲後,三人迴歸正題。可正題要議出結果,依然繞不開糧餉。

“……皇上督促我等用兵川北,下官算過,若以半年為期,士卒一萬五,需軍餉十四萬兩,軍糧四萬石;戰馬千餘,需豆類五千石,草料五十萬捆。如今藩庫尚存銀有王府贊助軍餉五萬兩,去年留存田稅兩萬餘,鹽稅六千兩,幾個稅卡徵的商稅雜項五萬餘,尚差餉銀一萬餘兩。

至於糧食,更是不好籌措!

下官遵藩按兩位大人之命,令人查了邛、眉、漢、綿諸州倉屯,如今成都府豐寧二倉有存糧兩萬,邛、眉存糧一萬五,綿州三千,漢州顆粒皆無。大人,成都豐寧二倉之存糧,宗蕃、百官之俸祿可全在裡面,好歹要留下一些,不可全部……廖公,軍無餉則自散……”

說到糧食,陳其赤說話開始吞吞吐吐,廖大亨和劉之勃都知道箇中緣由。

國家承平無事,財計尚不至於短缺。戰事一起,這賬本上到處都是窟窿。

陳其赤只算了出兵之後的軍餉和糧草供應,還未計算出兵之前的欠餉補發以及出兵後的喪葬賞銀、軍械軍馬損壞補充維修費用。如果按慣例給各軍補發三個月軍餉,又是六萬兩銀子。如果戰事不順,半年不能打下巴州,屆時錢糧必然難以為繼,只好撤兵了事。

坐在上首的廖大亨和劉之勃,在陳其赤注視探詢的目光中沉默不語,撫衙後堂中一片死寂。

不知過了多久,劉之勃方才長嘆一聲打破了尷尬:

“本官離京陛辭之時,也曾抱負滿腔,想著既然為官一任,便要造福一方。誰知到了任上,方知國事艱難如斯,地方更是糜爛至此!本官現在越發佩服世子,若不是護商隊在雅州、彭山斬殺獻賊餘孽張光祖,恐怕這川西南之地已經烽火遍地;若不是護商隊在長平山大敗土暴子,恐怕保寧順慶兩府已經血書求援了!”

一股熱氣在劉之勃腹中積鬱已久,終於從他的嗓門衝將出來。他越說越激動,索性站起來在後堂中來回走動,邊走邊說:

“本官自幼苦讀聖賢。孟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之之謂神(注一)。

世子首倡護國安民、天下太平,川人趨之而實惠焉!敬天法祖,崇儒遵道,平暴安良,與民休息,發糧江南,賑濟災民。善、信、美、大之上也!

讖語道,五百年必有聖人出。

世子本是天家驕子,奈何天意棄之!如今蜀地萬民遭難,豈非天意弄人!”

這時,廖大亨和陳其赤驚訝地看到,劉之勃仰面向天,雙拳緊握,兩眼緊閉,大股淚水順著堅毅的臉頰流淌下來。

看來,傅宗龍和楊文嶽在河南的慘敗,深深刺痛了這位巡按御史的神經。而蜀世子朱平槿在川地的接連大勝,以及在各地各領域的成功改革,使劉之勃對朱平槿已經有了些盲目的信仰。

按照亞聖的說法,善、信、美、大四種人之上,便是聖人和神仙了。

而劉之勃剛才的悲慼,正是因為朱平槿出生在藩王世家,按照大明的祖宗家法,正常情況下他永遠沒有機會發揮他的才能,成為聖人!

廖大亨和陳其赤面面相覷,交流了一下眼神,他們都在對方的眼中看到了掩飾不住的驚愕。

劉之勃是朝廷派來監視地方的,監視的物件不僅包括三司和巡撫,也包括地方藩王。劉之勃的這種態度變化,到底是真情流露還是試探底細?

對劉之勃真實想法的判斷,關係到廖大亨與朱平槿兩個利益集團的勾結,關係到朱平槿對廖大亨承諾的實現,甚至關係到廖大亨的身家性命!

聯想到劉之勃前些日子在王府主動向世子提及鹽稅包攬之事,又聯想到姻兄關於劉之勃會後來居上的警告,廖大亨頓時警惕起來。好在世子當時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立即表態,這件事還有轉圜的空間。他立即決定,把準備好的方案丟擲來,看看劉之勃的反應。

陳其赤作為藩司參政而能代表左右布政司實際拍板,當然是因為他能得到廖大亨的信任。看到廖公向自己示意,陳其赤連忙起身勸慰劉之勃。劉之勃也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便向二人賠罪,重新坐回了官椅。

廖大亨裝作非常感動的樣子試探道:“劉大人憂國憂民之心,實在令老夫欽佩!糧餉雖然不濟,可奪回巴州也是勢在必行。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不如我等三人今日便議出一個好法子,既能籌足糧餉,保證前方將士之用度;又能撫定蜀地,不至於八面擾動、刀兵四起。如何?”

兩人都說好,陳其赤便首先跳出來出主意。他先明確指出,在明年二月前,四川藩庫已經不可能籌足此次出兵巴州所需的糧餉了。要籌集糧餉,只能是兩個地方,一是蜀王府,二是士紳。

把兩位上官的思路引到了這兩個方面之後,陳其赤便開始盡力讚揚劉之勃提出的鹽稅包攬的主意。他道,只要世子同意包攬鹽稅,便可立即向蜀王府開口預支數萬兩銀子和數萬石糧食,以解當下燃眉之急。有了蜀王府帶頭,向士紳勸捐之事也才好辦,所以能不能說服世子,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陳其赤的辦法,實際上就是劉之勃的想法,陳其赤只不過是表達一個贊成之意。劉之勃見陳其赤贊成,便疑惑地搖搖頭道:“本官也是耳聞了一些雅州之事,這才貿然提出鹽稅包攬,誰知世子並不贊同!”

原來雅州王國臣悠哉遊哉便完成一州稅賦徵收的事蹟,並非只有喜歡打聽的江鼎鎮一人知道,負有監察全省官員之責的劉之勃也是知道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