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三年> 正文 第四百二十九章 生死邊緣(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正文 第四百二十九章 生死邊緣(七) (1 / 3)

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建築,有著各種各樣的好處,比如抗震不垮、隔熱保溫,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

可事分兩面。傳統木結構建築也有致命的壞處,如怕火怕蟲怕潮等。尤其是火災,讓絕大多數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建築,如以舉國之力營建的秦阿房宮,煌煌天朝上都的唐大明宮,窮奢極欲的清圓明園,都毀於熊熊烈焰之中。

正因如此,在朱平槿的前世,殘存下來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已經成了國寶級的文物,屈指可數。至於初唐以前的傳統木結構建築,無一倖存。

而在朱平槿的現世,百姓家怕火,士紳家怕火。即便貴如帝王藩王之宮府,也同樣怕火。

南、北兩京皇宮的奉天殿,都有被雷擊火燒的慘痛歷史。朱平槿家的承運殿也難逃厄運。萬曆年間的一場大火,讓蜀王府的正殿連同左右偏殿廂房全部焚燬,沖天大火延燒三日,滾滾黑煙冒了五天!大火之後,寬闊的承運殿廣場變成了冒煙的廢墟堆積場。幸好承運殿與其後的圜殿、崇信殿還有相當遠的距離。這場大火才沒有把蜀王府整個外朝燒光!

控制木結構建築的火勢,減少損失,最有效的辦法不是澆水滅火,而是拆房子。一旦火勢失控,就必須趕在火勢蔓延前將著火房屋周邊的可燃物清理乾淨,拆出一個足夠寬的防火隔離帶。防火隔離帶內的可燃物燃燒殆盡之後,火焰自然熄滅。

可即便防火隔離帶足夠寬,也有失靈的時候。

風是第一個幫兇。變換無定的風向,往往把火頭吹向最危險的地方;強勁的風力,又會往烈焰中加入更多的新鮮氧氣,使可燃物燃燒更為猛烈,在短時間內釋放出點燃一切的高溫……

地形是第二個幫兇。位於低處的建築著火,會讓位於高處的建築承受高溫灼燒。一旦高溫超過木質結構的燃點,木頭就會無火自燃。即便有防火隔離帶,火焰的熱輻射同樣傳遞熱量……

千年古鎮漁溪場,如今面臨著同樣可怕的宿命。

然而更可怕的,是她所有的構成特點和人為措施,不是為了防火,而是為了加快火勢。

漁溪場夾在青山綠水之間,受地形狹窄的限制,街面上的房子重簷疊瓦;地形起伏的坡度,又讓場鎮內的房屋高矮重疊。一家一戶著火,如不能及時撲滅,那麼火勢將很快延燒至鄰居家。如再不能控制,那麼整條街、甚至整座城市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內化作灰燼。

悲哀的是,還有風,而且是吹向場鎮內的南風。

南風把漁溪場外圍的火焰吹向鎮內,把散發出的熱量積聚在場鎮上空。預先秘密準備的大量的乾草和柴禾,成了最好的引火物。而隱藏在乾草和柴禾中的菜油和火藥,又因土暴子的摔盆砸罐流淌一地。當官軍的火箭從天而降時,這些見火就著的東西立即發揮了預計的效用。火苗被南風吹著,把灼熱的空氣帶往房屋密集的場鎮中心,很快火勢便開始向四周蔓延。

然而,人為的災難還在繼續。

就在外圍起火時,核心陣地裡的官兵幾乎同時居高臨下,也向鎮內 射

出了火箭。

北、南兩面的火頭迎頭相撞,將火場中心提高到了可以融毀鋼鐵石頭的溫度。灼熱的空氣被風一吹,形成一道暴風火牆。這道暴風火牆橫掃一切,所到之處,俱為灰燼!

漁溪場,已經成了一座噴發的火山。

……

場鎮中突然升起的熊熊大火,驚呆了戰場上的所有人。

橘黃色的火焰橫向展開,籠罩著低處,從下到上,顏色逐漸變淺,亮度由小變大,在場鎮上空形成了刺目的明黃火頭。火頭翻滾著,搖擺著,吞吐著,把一柱濃密的黑煙噴向天空。黑煙被亂風打散,擴散開來,又被周圍環抱的群山收攏,只好胡亂地將青山抹黑,匆匆逃向更高的天際。

火場像一堵牆,擋住了張奏凱的視線。他的眼睛無法透過火場,看清核心陣地那幾座房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