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部謀反,或稱保寧兵變,事情的性質很簡單:鬧餉。
王朝陽部的番號是總鎮外標營,直隸於總兵甘良臣。但是王朝陽不是甘良臣的嫡系,而是前總兵侯良柱的嫡系。
自崇禎年來,由於朝廷稅收困難,加之四川的大量稅收被解往京城,致使四川官軍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前年,即崇禎十三年,楊嗣昌調大軍入川追繳張獻忠,按照大明軍餉解運的原則,主客兩軍的軍餉均由四川官府支付或者墊支。但因為四川官府確實拿不出多少銀子和糧食來,只好從湖廣外運。楊嗣昌以督師之尊,被迫在廣安城停駐三月以待餉,結果延誤了追繳張獻忠的最佳時機。一名解餉官因為遲到三日,被氣急敗壞的楊嗣昌以天子劍斬之,以儆效尤。
去年春夏,實力被大幅削弱的川軍在巴州前線失利,巴州、南江一州一縣俱失,部隊一直潰逃到百丈關。去年初尾隨追擊張獻忠重佔通江的知縣李存性和副將塗龍,從此信訊全無,廖大亨和四川官府均認為其必死無疑,因此報了個戰沒。
部隊遭到慘重損失,士卒要招募,馬匹、兵器、鎧甲、服裝諸項軍資均要補充,這就要花大量的銀子。可是四川官府哪裡湊得出這樣多的銀子?他們能將士卒的欠餉補發數月便是好的。
可是前線的領兵大將們卻不敢這樣。重奪巴州的任務是皇帝下的嚴旨,沒有兵馬軍械的軍隊開上去便是送死。於是,當軍餉逐漸運到部隊之後,大將們想得第一件事不是發餉,而是加快招募補充。朱平槿借給廖大亨的錢糧,漸漸被用在了填補川軍多年留下的窟窿上。即便這樣,兩三隻軍隊依然沒有得到補充,或者是補充很少。
最慘的是駐紮百丈關的侯天錫部。
侯天錫為了讓侯家東山再起,利用自己的老子侯良柱在永寧衛的勢力和威望,在當地拉出來七八百軍隊,軍官和士兵幾乎全部是侯氏的族人、家丁和軍戶。但既然是侯氏私軍,當然不可能得到現任總兵甘良臣的大力支援,除了補發三個月的欠餉,他們幾乎分文未得。好在侯家在永寧樹大根深,又有百頃軍田屯墾,這才勉力支撐起了士卒馬匹的開銷。
其次慘的便是駐紮松潘的副將朱化龍部。
朱化龍本是湘西辰溪人,投軍後從小兵當起,參與平定奢安之亂。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海邊生活後,調至四川任松潘副將,期間曾有長沙島大勝海寇的戰功。
在四川西北邊境,大明設有兩衛三所,以道員一名統領軍政,以副將一名、左右參將兩名領松潘衛、茂州衛、威州守禦千戶所、疊溪守禦軍民千戶所(注一)和小河守禦千戶所及土司諸軍。朱化龍駐節松潘城(今松潘縣城)、左參將駐節茂州衛、右參將節駐小河所(注二)。
松潘的最高長官,本來應是文職官員松潘道黃諫卿。但倒黴的黃諫卿在赴任途中,剛走到了瀘州,就被流賊張獻忠破城殺死,於是朱化龍便成了大明在松潘地區主要的軍事將領。朱化龍部需留駐當地,震懾生熟諸番,沒有進攻巴州的任務;其士卒,大多是當地軍衛的軍戶,有軍田屯墾,所以在四川官軍嚴重缺餉的大背景下,朱化龍部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糧餉補充極為有限。
最後便是這保寧兵變的主角王朝陽部。
王朝陽部在百頃壩兵敗後,將有怨心,士有怒氣,軍心不穩。在這次巴州攻勢中,總兵甘良臣本不想用他們。但因川撫廖大亨有令,這才將他們調往保寧,為大軍鎮守後路。關於王朝陽部將士們最關心的欠餉補發,甘良臣已經沒有餘糧了,只好呈文坐鎮中路張奏凱軍的兵備副使馬乾,請他就近予以補充。而馬乾坐鎮漁溪前線,哪裡顧得上身後的王朝陽,於是他又行文保寧知府張繼孟,請他代為發放。
文
官透過控制軍隊的糧餉,來控制軍隊,這是大明崇禎年的慣常做法。由駐軍親民官為駐軍補給,也是朝廷的規矩。然而兵備副使馬乾沒有想到,他的一紙行文,為保寧兵變伏下了禍根:
知府張繼孟膽大包天,竟然將王朝陽部的軍糧和餉錢全數扣發!
……
“時逢秋糧徵收的大限,張繼孟這賊為了保住自己頭上的烏紗帽,他竟然……”
“不對,萬大哥!張繼孟不是為了秋糧。你們上了他的當!”
賀永年聽完萬吉富講完保寧兵變的原因,喝下去的幾碗酒已經散發得一乾二淨。他起身扯開大門,讓冬日的冷風呼呼吹了進來。“他不是為了秋糧,他是想逼反你們,然後嫁禍於世子和廖撫!”